逆流而上的追光者 大展才华的“新农人”——沿滩青年返乡创业记

2023-11-17 21:23: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国庆

苟明珠 自贡频道 罗伟

自贡市沿滩区,地处川南丘陵区,是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农业区。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不断涌现出新事物、新业态、新技术。其中涌现出一批“新农人”,他们在乡情感召下、政策激励下,从“外出打工人士”到“返乡创业带头人”,从繁华都市到秀美乡村,他们返回乡村的广阔天地,在沿滩的田间地头,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沿滩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编织产业振兴蓝图

黄市青年的“非遗”传承路

草编属纯手工类编织品,用天然水生植物灯芯草为原料,编成各种生活用品,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而黄市草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黄市镇更有种植灯芯草的传统,全镇男女老少大多“能编善织”。

民间工艺是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日,记者走进黄市镇草编竹编工艺品生产基地,看到工人师傅们正挥舞着画笔,为新一批产品做最后的“雕琢”,黄市镇返乡创业代表郭正毅正在其中。

“一直想回来,但回来以后做啥子呢?”早在其创业之初,郭正毅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在外漂泊多年,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自己也成了家,返乡创业的愿望日渐强烈,于是2016年他从浙江一家传媒公司(负责营销策划)辞职回到家乡,经过一年多时间考察,最后将创业方向定在手工编织。

走在生产基地里,郭正毅担忧的表示,其创业初衷是为赚钱养家,后来发现草编行业青年血液越来越少,不忍小时候草编的记忆彻底消失,其创业目的就慢慢变成传承、推广黄市草编民间工艺。

“虽然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也懂得‘非遗’两个字的含义。作为黄市镇返乡创业代表,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让祖辈的老手艺得以延续和发展。”郭正毅说。

“走到今天,特别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政策扶持,比如这5000㎡的厂房,就是镇上帮助提供的。”看着即将卖出的新款灯笼,郭正毅难掩心中喜悦。

在展示厅里,郭正毅对每个产品都如数家珍,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其来源与意义。他还表示,展示厅也是镇上帮忙打造的,占地将近300平米,里面全是草编师傅纯手工打造的工艺品,来往的游客基本上都会来这儿打卡。一边介绍,郭正毅一边仔细端详着厅内每一件匠心孕育、精巧玲珑的工艺作品。

郭正毅介绍,基地里目前有竹编、草编和铁艺三个品类,主打产品为灯笼和草帽,不过接下来会将业务扩展到收纳箱、笔架、茶具等家用器具,并纳入木雕工艺。近年来,通过采取“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实行订单式生产,实现了工艺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如今自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海外,需求量更是年年递增。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草编类半成品销量近50万件,销售额近500万元;草编手工艺品销量12万余件,销售额近600万元;竹编类手工艺品销售量近10万件,销售额400余万元。

自己生活越过越好,他便想着为父老乡亲办点实事。“我们现在固定职工有四五十人,居家灵活就业人员达3000余人,基本上都是周围群众或者返乡农民工,人均年增收能达到1万余元。”说到这里,郭正毅满脸自豪。

“竹编、草编工艺在黄市镇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几乎家家都有人会制作,包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去学习这些传统工艺。”黄市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镇将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集灯草示范种植、草编竹编制作和培训、手工艺品展览及销售+线上直播推广于一体的草编竹编特色文化小镇,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助力农村产业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谱写好乡村振兴的“黄市乐章”。

小兔子大“钱”途

年销百万的“致富兔”

在沿滩区兴隆镇光辉村,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勤劳踏实、敢想敢拼,用短短数年时间将父辈留下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百万的肉兔养殖场。他就是兴隆镇返乡创业代表—熊俊超。

“最早我是在外地打工,收入其实不错,后来父母岁数大了,又放不下经营多年的小作坊,于是就让我回来接手。”熊俊超表示。

刚一接手,技术、资金、设备等问题就接踵而至,兔子死了一波又一波,几乎达到“一剪没”的程度。“父母给的建议无法适应当下的规模化科学养殖,于是我将困难反映给村里,很快便得到相关部门的帮扶,不仅派出专家为我们悉心授课,而且在资金和设备上也给予大力支持,村里上上下下更是热心帮忙,出谋划策,让我内心大为感动。”

如今,熊俊超的肉兔通过净化水和牧草颗粒饲料的滋养,不仅存活率大大提高,繁殖能力更是突飞猛进。目前,每年能繁育7~8窝幼兔,每窝6~8只,出笼平均体重达5斤左右。

兔子有了,还要发展销路。“一开始我去镇上餐馆、酒店谋求合作,镇上找完了就去区上,区上找完再去市上大餐饮企业。”熊俊超表示,哪里能把兔子卖掉他就去哪里,除了给农贸市场和酒店、餐馆供货,他还与周围一些食品加工厂合作,将冷吃兔、酱香兔头等家乡美食推广到天南海北。

“目前,我们每年大概有10万只肉兔出笼,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兔肉、兔毛和兔粪也能进行售卖,每月都会有专人上门来收,既保护环境,又增加了一笔收入,确实是一举两得。”熊俊超望着眼前一只只圆润肥美、活泼结实的兔子,喜悦溢于言表。

“接下来,光辉村计划建设一个占地60亩的畜牧基地,专门用来养殖肉兔,为更多群众增添一份收入,并带动更多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年加入到乡村振兴事业当中。”兴隆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未来,兴隆镇将着力抓好肉兔、蜜桃、柑橘等特色产品的品质升级和宣传推介,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创业者的路越走越顺畅,让广大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让村民生活“牛起来”

退役军人成创业带头人

近日,伴随着骄阳与新鲜空气,记者来到沿滩区联络镇新河村肉牛养殖场,场主李毓鹏一家正在为“牛儿们”当天的第二次喂食作准备。

“今年进的这批牛质量不错,养了几个月没得过啥病,长势也好,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年的收益一定不错。”看着眼前的100多头肉牛,李毓鹏的姐姐难掩喜悦之情。

她表示,养殖场每年会从贵州、云南、新疆等地购进小牛,每次买牛都能学到不少养殖知识。为了加快学习进度,自己目前几乎包揽了养殖场一切杂务,弟弟李毓鹏只需负责购牛和售卖,等再过些日子自己养殖技术过关过硬后,也会去从事肉牛养殖,并且发动身边的村民一起参与。

据了解,李毓鹏曾是一名军人,从部队退役后在外地打了几年工,有了一些积蓄,便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8年,经过战友的推荐指导和多方考察,他决定加入到肉牛的养殖行列中。

“牛的价值不光是肉,它的粪便也是很好的养料,有好些企业会定期前来收购他们家的牛尿和牛粪。”新河村相关负责人表示,短短三四年时间,李毓鹏的肉牛就从最初的几头发展到最多200多头,年利润近70万元。

“现在隔三岔五就有人前来学习养殖技术,李毓鹏这人也很实在,从来都是倾囊相授。”新河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小李家每年都会在村里大量收购玉米、高粱、水稻等农作物秸秆用以喂养肉牛,为当地解决秸秆禁烧问题帮了大忙;时不时还会请人到养殖场帮忙,让不少村民多了一份收入,其善良淳朴的家风也得到一致好评。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青年人才流失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延缓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其实,青年与县域乡村之间,是互为所需的关系。像熊俊超、郭正毅、李毓鹏等只是无数沿滩返乡青年的代表,成为乡村“新农人”的他们摒弃繁华多彩的都市生活,回到更需要他们的家乡,为家乡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的青年人才助力,青年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沿滩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沿滩区将做好返乡创业补贴以及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等激励政策的宣传工作,并继续优化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的相关服务,让他们在创业路上感受到家乡关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