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文苑(三十七)丨盐都作家故乡行吟丨胡云昌笔下的龙万乡

2021-06-30 10:13: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国庆

题字:何开鑫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委员

主办:自贡市作家协会

川报集团驻自贡办事处

主持:高仁斌 文铭权

龙万乡:绿水青山入画来

胡云昌

进入21世纪,富顺先后两次调整区划。通过撤并,目前,全县直辖17个乡镇,其中以“乡”命名的,龙万乡是唯一。

龙万乡系龙硐、万坳两乡合并而成。我是土生土长的龙硐人。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有幸回到家乡,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了17年。2002年来到县城,继续走多年前选择的道路。闲暇之余,总爱跑回老家,找老人闲聊,与亲友同醉。可以说,五十余年来,龙硐一直都藏在我的心里。但我缺乏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除了对浏览过的屈指可数的书籍一知半解之外,更无关注地方文化的视角和热情。因而,我对龙硐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对更大范围的龙万乡的过去,更是无从说起。我以为,龙万乡的定名,源于21世纪初期的区划调整。在后来的街谈巷议中,我才非常惊讶的得知:龙硐和万坳,早有结缘的经历。2009年,《龙万乡志(1949-2006)》付梓,我从这本志书中找到了这样的句子:“2001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龙硐乡与万坳乡合并为龙万乡,至此,龙硐、万坳‘三分四合’。”原来二者的分分合合,还有这么深的渊源——可谓一波三折,回肠荡气。此后,我才有意识地去了解龙万乡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文物古迹。

龙万乡位于县城东南;乡人民政府驻地万坳场,距县城仅13公里。东西绵延12千米的黑化县道——马童路(马耳桥-童寺)横穿龙硐和万坳两场;总里程超过160千米的乡村水泥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道和村道构成的公路网络,为人员出行、货物流通、商业贸易提供了交通便利。

龙万乡地处浅丘地貌,水库、坪塘星罗棋布,溪流、河堰百转千回。这里气候温润,水源丰富,土地肥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万坳蓄留再生稻获得巨大成功,省政府连续三年组织有关领导、农技人员,前往当地再生稻长势喜人的农田召开现场会,国家科委也在此拍摄了专题科教片。在农村改革之初,再生稻大获丰收,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为全县甚至全省推广杂交再生稻生产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作为一个在自己的岗位上亲力亲为了近36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当然更加关注龙万乡的教育。说到教育,龙万乡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两笔不得不提:

一件事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的七八年间,龙硐乡中心小学校(现龙硐九年制学校)的教学成绩远近闻名,说它的中考成绩在市内首屈一指也毫不夸张——九四年,中考超额完成指标,让代寺区文办室无法兑现升学奖承诺;一度时期,该校考上中专的人数占到全县的六分之一左右;九五、九六年,吸引了市内外20余个乡镇的初中学子前来求学……

另一件事是著名企业家陈大奎、陶正钦出资在谢碥村新建陈陶希望小学。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两位老板还在该校建起了拥有32台电脑的微机室。农村民办小学建微机室,这在全市当属首善之举。

提起龙万乡的好去处,确实让人数不胜数——

偏岩腔和“瘸猫儿石”。偏岩腔地处原龙硐酒厂下面。关于它的神话与传说,至少有三点:岩腔里有“龙硐”(此系龙硐乡得名的唯一原因)与四五公里之外的龙船丘水库相连;在偏岩腔里点燃稻草,龙船丘水库岩壁上的黑狗洞会冒出青烟;解放前,硐中曾驻兵一个团。由于没有亲历,不敢贸然断定“龙硐”的虚实。但偏岩腔里可以容纳很多人乘凉、不少学生逃学至此参与赌博、私人在此建厂酿酒,却曾真的存在。

偏岩腔北侧,有高约6米、酷似青蛙的“瘸猫儿石”(家乡人把青蛙叫做“瘸猫儿”)。“瘸猫儿石”上面,有一小溪从场镇穿流而过。受地理位置限制,居民在水中打下石桩,搭好石条,铺上木板,直接把家安在溪流上,是故,人们将这一带居住地叫做“桥上”。桥下溪水冲出场镇,与偏岩腔底部形成10余米高的落差。父亲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瘸猫儿嘴巴”正对着奔流而下的瀑布;我第一次见到它,似乎确是如此。2000年,下游建水库,担心“瘸猫儿石”以后难见天日,我再次到偏岩腔寻找曾经留下的足迹,凝望中,发现“瘸猫儿”已经调头。

龙硐水库建成后,关于偏岩腔和“瘸猫儿石”的神话与传说,都成了不解之谜永沉水底。

大石包和小石包。当年为了挣工分,几岁的我随大人上山割草。站在老家的山顶上,偶然看到两坨酷似蘑菇的石头立在遥不可及的地方。问大人,大人说,那是大石包和小石包;大石包和小石包上的石头是打不得的,谁打了,谁会死;如果在石包上烧火火儿,泸州城里会烧房子……从此,每到山顶,我都会凝望远方的大、小石包,心里充满敬畏。1985年8月,我被分配到黄石塔村小任教。在前往报到的途中,再次看到了其中一坨石头,一打听才得知,我工作的地方离大、小石包并不遥远。一个周末,我让学生带路,前往查看,却发现只有一个石包,问当地农民,他告诉我,小石包倒塌了。后来,到河湾村六组一朋友家做客,走近大石包,意外发现几个小孩爬到大石包腰部玩耍(真要爬上石包顶端,却也不太容易)。再后来,几次路过,除了远观,还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奇。

铜锣河桥。此桥位于华利村12组和月亮村12组的交界处。在公路开通之前,铜锣河桥是童寺到富顺的必经之路。据载,该桥建于清朝中期,为5孔4墩平桥。桥面由10块长方体巨石铺就,长13.5米,宽1.9米。上游一侧的中间两个桥墩上分别雕龙头,两旁桥墩刻象头;下游一侧的桥墩上饰龙尾和象尾。龙首昂立,龙鳞细密,龙尾翻卷,身披祥云,恰如腾云驾雾。在“破旧立新”的岁月里,桥墩前端失去了象鼻,但依据残存的象头不难看出,其雕刻非常细腻精美。历经风雨和磨难,古桥保存相对完好,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时候,随父母走亲戚,多次路过这里,每次都会坐在龙头和象头上把玩半天,始终搞不清楚张开的龙口里,那“宝珠”是如何放进去的。2017年夏天,刚拿了驾照的我,趁天蓝云白、空气透明,邀约三个摄影爱好者,开着老姨的大众汽车,前去拍照,让初次见到此桥的同好惊叹不已。同一天,我们还驱车前往罗桥,拍摄了位于罗桥附近的双寿桥石坊。石坊上栩栩如生的人像、遒劲有力的行楷,同样让当今不少雕刻家、书法家自愧不如。

五余渔村。紧邻五余村办公室的五余渔村,是魏姓私人老板搞的农家乐。魏老板斥资上千万,在鱼塘边修建了一栋装修精美的七层高的楼房,安装了电梯,设立了客房。为了满足乡村旅游者的需求,魏老板聘请了厨师。可预定中餐;也可自己动手,根据个人的喜好,在野外吃烧烤。当然,最美的食材,就是山环水绕的鱼塘里只喂青草不沾饲料的鱼了。刚刚放下穿有钓饵的鱼竿,还没来得及撒诱饵,鱼已经迫不及待地扯沉了浮子。钓起来的鲤鱼,鳞片红得发亮,身长一尺有余,却只有一斤多一点点。这样的鱼,味道鲜美,吃着放心。

王家大院。年前,姨父病逝,前往张湾村八组吊唁,途经位于原荷湾村四组的王家大院,大院外面的人造景观着实让我艳羡。几年前的一个周末,三人相约到龙硐钓生态鱼,被曾任荷湾村主任的朋友邀请到这里。刚下鱼竿,大雨不期而至。鱼未钓成,却在王家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彼时,王家大院坎下,仅有几口鱼池。然而,此次路过,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大院坐东向西,背靠大山。由北向南,数百亩种植了各色花木的花园呈半月形围拱在王家大院对面的斜坡上。花园南北两端建有亭子,亭子之间有蜿蜒曲折的步道相连,沿步道两旁安装了低矮的路灯。花园与大院之间的田冲里,是连成一片的鱼池,池上,架小桥和廊道。正对大院的花园里,用霓虹灯围成了一个占地数亩的“王”字。我沉醉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之间,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农民漫步林荫小道,与我擦肩而过——王家花园无疑为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休闲空间。春节期间,王家在鱼池旁边的空地上燃放礼花,有附近村民在朋友圈发出视频,邀请大家去看“灯会”。足见,霓虹灯和礼花照耀下的王家大院和王家花园,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大坡上水库。水库耗资4.3亿元人民币。大坝已于2018年竣工,总库容1140万立方米。水库里的水,少量来自自然循环,更多是从数百公里以外的向家坝电站引来长江上游之水,目前,这一引水工程正在加紧进行。蓄积的水,既供龙万、童寺、代寺、琵琶、东湖等乡镇的人畜饮用,也为这些乡镇的农田提供灌溉。可谓一举多得。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下的大坡上水库,必定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蓝色宝石,镶嵌在下井村的土地上。

龙万乡的好去处当然不只这些(另外如爬[bā]岩寨、爬[bā]豆窝儿等等),但这几个地方已足够喜欢呼吸乡村新鲜空气的驴友反复游玩。

优越的自然环境、优美的人文景观、辉煌的教育业绩、多元的产业结构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已让生于斯长于斯的龙万人深感骄傲;近年来,在“山水龙万、稻粱之乡”打造中展示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成效,更使龙万人万分自豪——龙万乡,的确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作者简介/Profile/

胡云昌,男,生于1966年10月。四川富顺人,汉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有数十件(篇)诗文在市县级报刊发表。省散文学会、市作家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县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欢迎赐稿!联系我们。

电话:0813-5205155

邮箱:495437775@qq.com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