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文苑(三十一)丨盐都作家故乡行吟丨画家曹念笔下的龙潭镇

2021-04-07 17:34: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国庆

栏目题字

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委员 何开鑫

栏目主持

高仁斌 文铭权

天工开物的画卷—--龙潭镇

曹念

旭水河是一条很美丽的河,她清澈靓丽,在荣县西部的荣德山形成,穿越荣县旭阳镇,沿着红土山脊蜿蜒东流,在乐德、鼎新、龙潭、关上、下至桥头等镇绕了几个大湾到贡井,汇入釜溪河。旭水河的中段就形成好几个深湾,是泊停船只的好去处,龙潭建镇正好是建在中间段的河湾边滩口上。

古镇沿河湾修建,靠下面河沿地带,是一排拼房连接的建筑,有小巷到河边,称为下场,依靠有水码头,是水运的主要集散地。青瓦房建筑慢慢移走向上坡,中间部分犹如桥梁,一溜半边街道,被称为中坡拱桥,衔接上部分街道。这些吊脚楼的上部分街道被称为上场,是陆路马帮的集散地。镇外的旭水河,两岸是马道交织,清溪纵横。以龙潭镇为中心画一个圆圈,五公里直径的坝子,沃野平畴、色如鹦鹉。尚若在春天,那更是花团锦簇,郁郁葱葱。修竹茂林之间,瓦房座落其中,如缎上的明珠。这里雨量充沛,农、渔、蔬、果产业丰厚,水稻田、菜蔬地、花生土、桃李树沿河漫延生长。河沿南面几公里外是山岩起伏,丘陵绵延,其间牧林业也非常发达。

龙潭镇在乾隆时就叫龙滩场。因那时没有大石桥,周边几十里方圆的人们来赶场,是从今天大石桥下的石滩过往,这个石滩就叫“龙滩”,因此龙潭镇古代叫“龙滩场”。清朝乾隆《荣县志》记载有:“……铁山道有龙滩舖、桥头舖、赖军舖”的记载。唐宋以来,贯穿荣州到戎州(宜宾)古道上的所有军、驿站,都是以“舖”为单位。龙潭舖是铁山古道上的重镇,上通李子舖,下接桥头铺。光绪年改名为“龙潭场”。民国赵熙主编的《荣县志》记载龙潭名字来历时曰:“谚云:有鳖如牛,出则不旱而涝,意龙也,有龙潭。市集曰:龙潭场。”。在民国初期,为民国第四区区公所,龙潭在民国29年(1940年)建乡,民国31年(1942)正式建政为“镇”。1949年12月6日,荣县解放,荣县下设八个区,龙潭区建制依旧制不变。

“龙潭镇”在近一百年行政区域管辖中变化。她历史上原属荣县,2005年6月,龙潭镇划归贡井区管辖,其地域属旭水河流域。

龙潭镇最辉煌的时期,是属于荣县下辖的一个区级机构。民国时期就设有区公所,管辖有龙潭、五宝、鼎新、莲花、牛尾、蔡佳、青云、桥头、关上等乡(人民公社),是大龙潭行政。南与宜宾相邻,途多山丘;北沿成佳地界,域地缓平,多小溪;西上链接乐德、五宝山区,是旭水流经之地;旭水自西向东通过龙潭,到贡井进入与威远河相交在双河口,然后合流成为釜溪河。龙潭区域属浅丘陵地貌,自古就交通发达,东南西北都有大马道交织在这里,物产交易繁忙。龙潭镇骡马小古道同时也链接其它各乡镇,毛细血管一样的道路把熬盐需要的花生、大豆及相关物资汇集龙潭码头,形成荣县东部大片区域物资运输到自贡井盐生产场上的主要运输线。古来有民谣:“一成(佳)二龙(潭)、三五宝”之说,当时,荣县三大古镇有二个属于龙潭区管辖。

龙潭人把自贡盐场旧俗称“河地下”,龙潭是河上头,明清以来靠着旭水河,把物资运到下游。龙潭镇因此就成为了自贡这些盐场里所必需的盐场生产及盐工生活供应基地。民间有“填不满的自流井、运不完的龙潭镇”的俗话,可见龙潭在自贡井盐场中的后勤保障作用。

从龙潭旭水河码头上船运输物资,下游是贡井,船队把物资运到贡井平桥大瀑布上段的河面,因为瀑布不能行船,物资就只好下船,再这里由人工转运到下游上船,运往诸多盐场,就形成了贡井古镇这个大码头。往返的运输队伍把丰富的井盐文化习俗带到上游的龙潭镇,在龙潭镇人的习俗、起居、饮食、生活、及建筑风格中,无处不渗透这些文化基因。许多民歌、金钱板、劳动号子都有盐井号子的味道。由于历史上的龙潭古镇在自贡盐场中的特别地位,而自贡盐文化的触角又是延伸在更广泛的长江两岸的,这种通达的盐文化对龙潭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宗教活动、寺庙装饰、民间习俗有巨大影响。

龙潭镇的丰富物产与交通的发达,奠定了她在上世纪及上上世纪在荣县下辖的古镇建制中,有鹤立鸡群的地位。

早在唐武德元年建立荣州,佛教就在荣州兴盛。荣州旭水河下游的龙潭,就形成宗教、文化及书画艺术传承有致的接源地。荣州古城千年的书乡气与佛教信仰一直传到现代,龙潭镇建在河湾,绕丘陵,接崖山,落坝塬,大自然雕琢,天工开物的地理位置,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落脚点,是峨眉山寺庙的“脚庙群”。解放初期,龙潭镇周边的寺庙多达六十多处。文化剩着佛教传播而兴盛,让龙潭镇成为了荣州乡镇一级有名的“诗书之乡”,对滋生龙潭镇人的文艺性格有明显的启蒙作用。。

龙潭南边厚实的山地文化培育了龙潭的民众有着山里人的坚韧,河沿畅达的水流文化又孕育了龙潭人的通达。旧时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可以从事多层职业:捕鱼摸虾,打猎种瓜,船运马帮,演戏书画,优美的环境和丰厚的物产,形成龙潭镇安居乐业、小富祥和的乡镇风气。龙潭镇里能歌善舞者众多,旧俗里龙滩场节庆有“唱玩意儿”(戏台、茶馆说唱),乡村有“扯谎坝”(民俗中的口头文学之地)、烧焰火。逢年过节的金钱板、莲花唠、贴春联、耍龙灯、举办天灯会、贴门神,这些乡土文化成为了龙潭镇的特色。而河坝绵延链接山丘的地貌,与盐场物资交融变得更加富庶,使这里的人们有闲余来呤诗作文、写字画画。加上乡邻都尊重文化人,龙潭人在美丽山乡及佛教传播与诗书传家的影响下,养成了不温不火的性格。至今在龙潭等镇还保留“唱玩意儿”的习俗,在大街上有古玩生意的摊子,有众多收藏家具、字画的爱好者,对文艺的发展有温暖的空间。

其是,在明朝前几百年里,自流井还没有发现盐卤,自流井市区没有形成,荣县到自贡的运输并不发达。龙潭是受荣州管辖的,荣州丰富的文化直接影响到这一区域。龙潭古镇地处铁山古道上,其教育开发较早,来往龙潭做官的人,都带有荣县古城的书香气。五宝的龙、张;鼎新的胡、曹、吴;龙潭的曾、胡、蒋、熊等大的家族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族,对龙潭古镇文化影响渊源极大。这些大家族坚持“仁义治家”、“诗书传家”,以“读书”为上品的治家理念,让这些家族中考取功名的很多,影响极其深远。清朝后期,龙潭地区家学兴盛,大力推广教育,清末时老龙潭的同盟会员龙鸣剑等人及曹家祠堂就开始引进现代教育的“新学”。龙潭镇办新学早,有一些乡村也开设新学堂,龙潭乡村至今叫“学堂湾”地名的都有十三处。

新学堂除开设算术、物理课外,还都开设了“美术手工”课,旭水河流域的学堂还开有游泳课,在旧时代是非常开放的。上世纪四十年代从省艺专和南虹艺专回乡到龙潭的廖文祥、曹正伟这一些先行者,开始在龙潭正规授教绘画,龙潭的杜安富老师教写“赵熙字”,老中医杨德文教画山水、毕世安创作雕塑都产生过影响。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荣县文化馆画家杨绍康到龙潭办农村壁画学习班,便有油画、水粉画技艺传入,八十年代初自贡画家朱时昔等人到龙潭写生,影响了龙潭年轻人的艺术创作。

龙潭镇在行政管辖交迭中,历史文化积淀与井盐文化的交流,使龙潭地区文风昌盛。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今天,龙潭地区的领导文艺爱好者也多,龙潭区、镇领导都出钱支持,在龙潭镇举办过专题书法、绘画大型展览,这在区镇一级是极为少见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半时期就开始了,1964年前后,在边远的龙潭小镇,源于交通的便利,有了一批最早下乡到这来的知青。那个年代是让千百万青年人热血沸腾的时代,他们从成都、内江、自贡市区或者荣县县城奔赴龙潭乡村,想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壮丽的人生。再后来,下乡到龙潭的知青有成都、重庆、内江、自贡等多地的青年。这群人出生在50年代,未及弱冠之年就到龙潭插队,度过了一个“没有春天的青春”。翻开当年的老照片,看到了从50年代初期开始,龙潭就开始有一批文艺范儿的青年。当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在50、60年代,苏联文艺风气盛行在中国,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他们,经常聚在龙潭旭水河畔,拉着手风琴、小提琴、唱歌跳舞,学着画报上看到的苏联人生活方式欢快的过日子。

龙潭镇美丽的丘陵风光,包容了这些青年初恋爱时候的青涩、徬徨、痛苦、以及对未来梦想的希望。在龙潭街边旭水河畔,有一些延伸到河里的古老黄角树,树下是当年年轻人的黄金口岸。这老树,记住了很多很多的情愫:每到春天的时候、龙潭镇被菜花萦绕着,河边桃花开得灿烂,碧绿的河水里游着欢快的鱼儿。渔舟唱晚,乳燕翔飞,那是年轻姑娘最美好的时节,旭水边桃花源里,年轻姑娘嬉笑在桃花里奔跑跳跃,让桃林充满着青春气息。夏天,姑娘们在河边挽起裤脚洗衣服,河水里游泳着帅哥青年,山水间充满欢歌笑语。秋天的月色,是龙潭青年们最好散步的时光。一群群少年少女并着肩,走在秋天的凉爽的落叶里。冬月在白莲花云朵里穿行时,他们在旭水河边坐着,慢慢地歌唱,充满着憧憬和幻想。虽然上世纪那是一段是不可回避的艰苦岁月,对于龙潭镇青年而言也有痛苦的、充满了悲伤与迷茫的情绪。但这一段历史,正是对一代人年轻人美好时光的涔透,让龙潭镇进一步风气开化。当时的民间谣曰:“五宝妖精鼎新骚,龙潭女子更妖娆儿”。那一层青春的欢乐过滤了道德的捆绑,成就了后来的龙潭人对新事物极强的吸收力与思想的开放性。

龙潭镇是农村乡镇。农村早期的田间运动是劳累以后的娱乐,多是以农事活动为中心的,比如扭扁担、顶牛这样的活动。在知青们的推动下,有一种新的运动最受欢迎,这就是打蓝球运动。上世纪60年代,龙潭公社下属的大队部都有篮球场,龙潭最早有了乡镇运动会,他们在荣县的农民运动会上多次获奖,成就龙潭人喜欢体育的好风气,年轻人身体棒,也让龙潭成为接兵部队招收新兵时节,最喜欢来的乡镇。

在龙潭镇里,自古喜欢唱川剧,茶馆里唱玩意儿的人多,上下场都有规模不小的戏台。自贡、荣县川剧班子到龙潭来,有条件的家庭都会请这些演员到家里吃饭,特别喜欢的角儿还会被留在家里宵夜,也有了一些风流故事,成为文学爱好者的采风元素。爱好文艺的龙潭人,节庆的演出必不可少,旧俗的上元、中元、下元节都有很多文艺活动,这些文艺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这里成长。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样板戏流行全国时,龙潭的年青群体也排演了不少样板戏,这或许是他们唯一能找到的文艺活动途径,因此他们格外认真,成为荣县文艺轻骑兵的文艺主要骨干队伍。爱好文艺的青年群体诞生,是在乡村大量的文艺活动中磨炼出来的,也是年轻人逃避处境艰难的选择。在处境的不易中可以感受文艺带来的欢乐,作为这生活中唯一的一点甜味,成为今天老龙潭人最喜欢回忆的话题。

在旭水河湾的桃花岛上,一群又一群年轻人接力了对文艺的喜爱,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今的龙潭镇,跳广场舞、唱川剧、玩书法美术、写文艺作品的风气依然在传承,是今天贡井地区最有特色的文艺小镇。龙潭镇顺自贡迈进大城市发展而变革着,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也在变革中成形,特别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各类文化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龙潭镇文化的认同和乡情的交汇,自然形成一个有综合创作实力的“龙潭艺术群”。在盐都大文化圈子中,由龙潭镇走出来的若干书画、文学、及相关艺术家们,自然形成的群体尤为突出。粗略统计这个松散群体,大致相同追求的艺术爱好者有七十余人。全国、省级以上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有二十多位,创作的作品从国际到国内各级获奖的很多。文学代表人物曹德权,其代表作品《红岩大揭密》,及若干短中篇小说,多描写龙潭古镇的风流韵事及乡土故事,多达三十多部。他创办的自贡微型小说群体在全国有影响,带动龙潭地区的人走进文学圈子不在少数。书画家代表人物吴乔生,曹念、张虹宾、左小龙、陈文华、张学礼、熊卫东等成为了成就卓越的书画名家,他们也带动的龙潭人进入书画创作的也不在少数。

从进入新时代角度讲,活鲜鲜一个艺术群体在一个乡镇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今发展和谐城乡文化建设的最佳落地。从自贡市的角度看龙潭艺术群,这些从乡村热土培育出新鲜的文化基因,为当今城镇发展带来的活力是无限的。艺术家是当今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最不易培养的娇子,龙潭群体是已有模型的“模块”,是可以发出联锁效应的。

今天的龙潭镇依然是静若处子,龙潭人传承了精于物资交易的特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贡井批发市场上,可以听到不少明显的龙潭乡音。很多龙潭人在贡井搞物资批发与物资运输,在贡井形成不小的规模群体,在文化以外的经济发展中,龙潭镇依然担负自贡生活基地的任务。

龙潭镇是自贡市的二线蔬菜基地,主要种植无公害蔬菜。为自贡市区提供大宗产品,有西红柿、茄子、海椒、莲藕及时鲜菜品等;还有生猪、土鸡、鲫鱼、土鸭、家兔等农家畜牧产品,进入小康的龙潭镇全年粮食产量18961吨,生猪出栏36132头。2012年11月21日,国家农业部认定龙潭镇为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川.龙潭蔬菜),使龙潭镇的蔬菜远销成都、重庆、泸州、宜宾等地,使菜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每到新蔬菜品种外运时节,沿公路两旁有很多大型运输车忙忙碌碌,老乡抬起装满菜蔬的竹箩筐到运输车边,小伙子爬上高高耸立着装载碧绿新鲜菜蔬的大车,用力栓紧捆绑箩筐的锁子。大车把菜蔬运往自贡,保证着自贡城市发展进程的需要。在全国抗疫的这两年,龙潭镇不少新鲜蔬菜远运各地,有很多是无偿支援因为疫情受灾的外地城市区域,龙潭镇送蔬菜的故事,成为抗疫时期一幕感人的生动亮色。

到了春天,花开龙潭,自贡很多市民开车到龙潭镇“赶场”。这里除新鲜蔬菜以外,集市上依然很多土鸡鸭、土鸡蛋、土鲫鱼、细干面、新鲜水果等等土产交易。在龙潭镇周边,沿着旭水河一带,有很多休闲度假地,来自城市的人们在这里的农家乐里欢笑,不时传来水塘边钓鱼人惊喜的呼唤声。菜花盛开的田野里,小鸟的歌唱与古镇上传来的“唱川剧玩意儿”的铿锵而粗狂的原声调,看着一群一群穿红花衣、舞丝头巾的美女们在野花林里追逐嬉闹,一波一波的男士们对着美妇人用手机拍照、发抖音的时候,想到天工开物成画卷的龙潭镇,在新时代里更加祥和,你自然会眯起眼睛翘起嘴角,微笑起来。

作家简介/Profile/

曹念 ,男,汉族、民革党员。先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成都画院特聘画家,注册高级咨询师。担任中共自贡市委自贡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自贡市智库策划院院长、自贡国画院院长、自贡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自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有艺术、盐史、彩灯理论在公开报刊、媒体上开设专版,有美术、书法作品获国内外多项展览奖项,有艺术评论专著《龙行虎步》,绘画专著《井盐古道》等九部文艺理论专著及各种版本画集、画册出版。

栏目主办:自贡市作家协会

川报集团驻自贡办事处

欢迎赐稿!联系我们。

电话:0813-5205155

邮箱:305462867@qq.com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