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文苑(七十三)丨蒋涌:跴追觅迹的文明勘探

2022-09-06 17:07:3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国庆

题字:何开鑫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委员

主办:自贡市作家协会

川报集团驻自贡办事处

主持:高仁斌 文铭权

跴追觅迹的文明勘探

——读陈星生盐都文化系列史札有感

蒋 涌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平凡岁月更能昭现一个人志节与修持,一些可敬印象或可憾面目每每伴随岁月流年而清晰如画。有一个人,他凭籍长期的学术浸染和厚重的人文积淀,脱下官服很快潇洒转型为一个文化学者,牢牢地吸引了自贡市民的灼热视线——那就是原自贡市人大副主任、现自贡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星生。

近十年来,陈星生废寝忘食地检索史籍文存,乐此不疲地八方奔走,津津乐道于一个有主题的话题,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肩担道义和责任,热心热肠地为濒临毁损与消亡的盐都文化发现亮点,侦探盲点,破解疑点,守护据点,他一度把自己一份“自找苦吃”个人使命戏谑作“星哥走江湖”,随着他发出的呼号,写出的文章,投入的抗争,人们逐渐认识了他,理解了他,钦服了他,跟随他“行走”的人如滚雪球般越聚越多。

经由自贡市委机关报《自贡日报》长篇连载,陈星生新近陆续问世的史札文章引起社会层面的高度关注和热切议论,这一批文章均来自于他的新著《推开中华文明的一扇窗——中华五千年文明视野下的盐都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它们因“振聋发聩”而变得“洛阳纸贵”。其实,陈星生的“个人使命”,即是一个共产党员自发、自觉承担起的城市使命、国家使命,乃至属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使命。他的“走”,是一种寻觅的表象化,一种沉思与发见的徘徊状,也扮演着一种盐都文明的移动哨的守护角色。而他深入历史深处的探索与发见,实际上有着盘点“家珍”、“城珍”、“国珍”的时代意义,他潜入岁月幽谷去“找”,再回到现实来“亮”,恰似从一眼历史深井所喷发激扬着情之切切的爱国血性和言之凿凿的文化自信的汩汩甘泉,他要挽留那一片“流金岁月”显然不是留恋过去而难以自拔,他更是为着城市和民族的美好将来的“逆向侦探”,最终是为了实现“正向回报”。

深潜海渊,高探星空,是现代科技所精诚探索的美轮美奂的两端极限,陈星生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䆲斋”,“䆲”是自贡井盐科技领先世界的年代发明和运用的蓄积“火气”的一种应用技术,曾经穿过空军军装的陈星生特别偏爱这一枚有“空”字头的象形文字,并借它寄托自己襟抱之志:情为家国倾,家国珍;心为家国动,家国痛;力为家国使,家国尽。文化学者陈星生,一个戴天立地的君子,一副热血滔滔的情怀,一抱忠贯日月的良知,可感,可敬,可佩!

与李约瑟博士结伴的“乡土发掘”

1

考察业已消失了的“实体盐场”,是陈星生文化考察的一个自选使命,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美丽与哀愁,敬意与鄙夷冲撞的良知与担忧,那些一个接一个之末细节所折射的精神维度与人生格局,足以让蠡酌管窥的急功近利者顿显猥琐,后者不屑一顾的傲慢终将转作“恨无地缝可钻”的狼狈。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读过李约瑟博士撰写的《中国科技史》后,激赏称道:“这是一部打动人心的多卷本综合性著作,李约瑟博士著作的实际影响,正如他的科学著作巨大,这是比外交承认更高层次的西方人的‘承认’行动。”身为一个英国籍世界顶级学者,李约瑟博士究竟“承认”了什么?——那就是盐都近代手工业文明与载入科技史的“千余年前之法”,一度处于举世振奋的巅峰状态,这是给千年盐都的历史地位与科技文明的莫大礼遇,也给陈星生退而不休指派了一个激荡心弦的文化课题。古人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陈星生“懂”李约瑟,可一届又一届擅长做表面文章的在任官员,一茬又一茬自视清高的乡土“绅士”,“懂”了陈星生吗?

陈星生通过亲历、亲睹的史籍阅读和现场考证,以镂金凿石的贞诚文笔,把闪烁李约瑟眼际的“千余年前之法”和“创造了中国手工业所可能有的技术高度”的富荣盐场再现于纸上:

其一是“中国的竹缆钻井法”——这一北宋庆历年间便运用于富荣盐场的深井钻探技术,清朝道光年间被西方引进并成功运用,而这份“技术输出国”荣耀系自贡人创造。

其二是“罐式链泵”输卤系统,经李约瑟研究世界最早的工业管道出现在富荣盐场,这种竹管道被工匠称作“笕”,它首次破解一个“水往高处走”、“气往远处送”的全球课题,让地底采撷的卤和气充当生产加工的原料和燃料,为制盐工业的“血液”畅通创造和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

其三是“锥形木桶气体混合器”,自贡早于西方数个世纪将天然气作为工业加工燃料和家庭照明燃料,载入古籍的中国燃气安全处理措施,依靠一种储存井气的锥形木桶“䆲盆”发挥了接气、储气、输气的中介作用,不仅如此,李约瑟还赞扬自贡采用牛脬(俗称“尿包”)作气囊,生产出“可携带式天然气”,李约瑟博士断言:“在四川某些城镇提供照明的天然气灯,比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早使用好几个世纪。”

其四是“运河船闸”,陈星生特别提及了这项“欧洲人和中国人都遗忘了的中国发明”,是慧眼独具的美国籍著名学者坦普尔从李约瑟文稿中挑选出它,并将其纳入“中国的世界100个第一”。这项发明的原创者是中国淮南转运副使乔维岳,应用时间是公元984年,然而坦普尔著作中引用“运河船闸”的插画,则是自流井釜溪河金子凼水段船闸的绘画,至今自贡依然保留着18道这样的古船闸。

其五是自贡釜溪河独有的“歪脑壳船”,它是中国近代外观别致两种特型船之一,这种“橹船”船首歪扭,船上人操作可各自专心一意,互不干扰,这在行驶不便的复杂水段,这种创意可谓别出心裁。

陈星生视李约瑟、坦普尔等为“异国知己”,当一个个盐场已繁华凋零、阑珊收局,那些照映过整个世界的文明火花能寂灭于人心吗?陈星生虔诚敬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富荣盐场的先贤们,他是最“懂”乡土的志愿者,最“爱乡土”的守望者,在他眼中“自贡盐业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守中华伦理之正,创‘中国最完备的工场手工业’体系之新”,这一番荡气回肠的话语,是捧出一副火热衷肠的诚挚自白:“我们的自信,就来自于事实,原本如此!”

顺藤摸瓜深入寻踪觅迹

2

为破解自贡盐场的“科学”和“技术”的隔代之谜,陈星生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最完备的工场手工艺的内在结构和产业分工,进行了深入考证与梳理,以“井、灶、笕、号”去对应、对接了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围绕“千余年前之法”所涉及的机械、土木、运输等各类工程体系,以及行业和地理分布状态,在他笔下,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富顺自流井和荣县贡井产盐区拂开了岁月尘埃的层层遮蔽,一一凸现为一幅幅清可辨度清晰明了的产业地图和年轮画卷。

陈星生迈开脚步,走遍了从富义厂到富荣盐场、自贡盐场,经过了自流井、新罗小井、宋王小井3个盐区的开发,以及蜿蜒凉高山、大坟堡、东岳庙、豆芽湾、郭家坳、苟氏坡、席草田、黄石坎等8个盐区,足迹密布釜溪河流域两岸,正是这片幅员面积近100平方公里的山川沃土,弘扬了祖先“千余年前之法”,集深井钻凿、汲卤输卤、井火煎制、包装运输等技术为一体,构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完备的工场手工业体系,它书写了中国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就连刺探中国经济地理情报最为活跃和透彻的日本密探所著《中国省别全志》中也情不自禁地大发感慨:“自流井的盐井与大运河、万里长城、杭州海塘大堤、都江堰工程,并称为中国五大土木工程。其规模宏大,是在中国数第一的盐场。”这在盐铁两税成为支撑封建王朝的两大支柱的漫长年代,千年盐都的昔日辉煌的确曾是东方古国的“流金岁月”。

陈星生凭借严谨史料、原始凭据、具体数据和盐场遗址的现场勘查,把“井、灶、笕、号”的自贡盐场的四大部门的分工、分布、职责、职能了如指掌,娓娓道来:

“井”,专事勘测、钻凿深井,属于获取卤水和天然气的工艺部门;

“灶”,专事建造炭灶或天然气灶,安置盐锅、煎制花盐或巴盐的工艺部门;

“笕”,专事架设管道、移卤就灶的运输部门;

“号”,专事成盐的储、运、销的经营部门。

在陈星生笔下,“井、灶、笕、号”皆立体化,实物化,具象化,定位、定点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盐(火)井的天车架及天车林,一个个火圈密布的烟雾缭绕的灶房群,一条条起伏延伸的笕杆楻桶组成的长龙阵,一处处千帆竞发的盐仓码头。闲时说起盐场名井、名灶、名笕、名号等的龙门阵,他兴致淋漓,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如数家珍。

当今,全国13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自贡市是唯一以传统工场手工业体系入选的城市,“井、灶、笕、号”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本色的形象特征。在近代工业史上,富荣盐场在中国经济版图和科技版图中的独特地位,足以如今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媲美。在某种意义上讲,自贡市凭借富荣盐场催生的大量科学技术发明与运用,是让西方世界大受其惠的科学技术输出城,是援力西方现代文明的恩城,是一笔值得子孙后代倍加珍视的文明遗产,作为先觉者和早行人的陈星生,以其“知行合一”的作用,不可否认地发挥出功不可没的示范力、播扬力和感召力。

盐文化密码的解锁人

3

上溯百年来,一批又一批作家、剧作家涉足过盐场或盐文化题材的文艺创作,但是,时至而今,依然鲜见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引起较大反响的重磅之作。为什么呢?显然,那些表层书写恰似“偏东雨来得快,去得快”,须知井盐文化不等于是盐商文化,抓住几个盐商巨贾大做文章,只不过浅尝而止的“冒皮皮”,哪会有直抵骨骼、撞击心灵的打动力和感染力,岂能产生震烁古今、播誉遐迩的真品与珍品?

陈星生深潜、深探、深窥、深掘的盐文化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及深,鞭辟入里,从科学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生产力到蛛网般牵连八面的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其视野之宏阔,发见之深透,举一反三的互动互证之敏锐、严谨,一改过往研究者充当“鸡毛蒜皮的发见者,别人观点的拾荒者”的尴尬状态,他以文化自觉的犀利目光,以文化自信的坚定立场,不断给人们带来还原历史本貌、事实真相的惊奇、惊艳、惊喜,当然,也随之给人们带来遗址毁损、文存佚失的惊诧、惊恐、惊震,他成功扮演了醒世者和警世者的双重角色。

陈星生笔下,以“井、灶、笕、号”四大部门为骨架,以“盐工十大工帮”为血肉,脉络清晰地勾勒出那一批批充当盐场脊梁的民间力量,他们才是“千年盐都”的享誉世界的“工匠精神”的首创者、践行者、传递者和守护者,是当之无愧的盐都千年辉煌的创造者与实现者。以陈星生的归类,“井”部有山匠帮——从事凿井工程的工匠,牛车(机车)帮——从事井口操作采卤天车、地滚、汲卤筒和采卤大车组合机械的工匠;“笕”部有山笕帮——制作、安装、维护输卤枧杆的工匠(保质、保量、保安全把卤水从井口输送到灶房),车水帮——用传统人力龙骨车把枧杆输来的卤水转运到卤船、卤池、炉灶或将白水盐岩井的工匠;“灶”部有烧盐匠——在厨房煎盐的工匠,转盐匠——把出锅的盐转到“灶包”、“号包”的工匠,捆盐匠——把盛盐的“号包”打捆包扎的工匠,装盐帮——把烧盐成品剔除灰渣杂质、敲碎成小块过称装筐的工匠;“号”部有杠子匠——在官仓抬吊盐包、转运上、下车船的工匠,其间又根据劳作场合分作“橹船帮”、板车帮;跨部门的工帮——泥、竹、木、石、铁、辊等工匠,他们是盐场随喊随到的“特勤队员”。

归属“生产关系”范畴的盐场经营制度和合作制度,陈星生也有深入细致的长期考察和研究,他列举了大量的厂规、井规等以契约形式所界定了经营者和合作者各自必须遵守、承担和享有的“责”、“权”、“利”的商规,是近代中国人聚力合作成难事、办大事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书,是以“规矩”化解商务纠葛的契约文本,某种意义上讲,自贡盐业资本扮演了我国近代工业史上先行先试探索股份合作制度的开路先锋。尤其是接力凿井的上、中、下“三节”投资分成的井规契约,试趟了民间融资的先河,它在封建制度下萌发了众多股东参与合作的利益共同体的商业文明的破土“新芽”,足以见证盐都儿女在中国经济发育和社会演进过程中贡献了行之有效的“自贡智慧”,体现了推进中国文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换过程的“自贡担当”。陈星生凭籍史料确凿、证据充足、征引浩博、治事严谨的精诚考证,把前辈步履蹒跚、不屈不挠、上下求索、共克时艰的奋斗风貌再现为连环画卷。陈星生庄肃指出:“古老盐都创造的契约文化,是建立在创业、革新、合作基础之上的,它是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孕育出来的产业素养、城市之光。”

陈星生仗“文化自觉”独走“江湖”,张大慧眼,磨砺思锋,以十载艰辛获取十载收获,他那“挖掘和传承好中国盐都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贯通古老文明”的贞诚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嘉许和支持,从独行到众行,独力到群力,独策到群策,他像那个试图搬走太行山、王屋山的皓首“愚公”,终于以百折不挠的奋争感动了苍穹“上帝”,从孑然为伍到带队考察,跟随他的志愿者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他已经成为了植根一方热土的深孚众望的文化“领军”,他与他的伙伴们体现出的“文化自信”,正是代表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的一枚灿亮瞩目的散发出原野芬芳的乡土符号!

蒋涌,实力派作家、评论家,已发表各类文学、评论、新闻作品近四百万言,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级文学奖项,著有散文随笔《清流》、评论《富顺才子评传》、长篇小说《穿云鸟》《荒墟与虹》等,众多作品被收入各类当代选集。

欢迎赐稿!联系我们。

电话:0813-5205155

邮箱:495437775@qq.com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