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频道 张启帆 四川在线记者 秦勇
近年来,自贡荣县鼎新镇红胜村百姓与领导干部思想一致、心脉相依,以为贫困户谋利益作为脱贫攻坚工作重点贯穿始终,培育造就了一支敢啃硬骨头的干部队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帮助贫困户解难事、办实事、干好事,铸就了独具鼎新特色的“腰挺黄瓜一样的直,耐受苦瓜一样的苦,发挥茄子一样的韧,换取百姓番茄一样火红的幸福日子”的蔬菜干部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为助力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红胜村着落于鼎新镇南部,距荣县县城29公里、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568户、1715人,共有党员34人(其中含2名预备党员),党小组4个。红胜村的产业主要以蔬菜为主,带动发展林下养殖(肉鸡)、水产养殖(稻鱼、稻虾)和经济作物(核桃、柑橘、油茶)种植。
“腰挺黄瓜一样的直”造就脱贫攻坚力量支撑
村干部群众要上下一条心,建强主抓手是核心,脱贫攻坚有力推动才有力量支撑。村级党组织是凝聚全村党员和群众的“主心骨”,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坚实基础、战斗堡垒。通过村三委的探索发展,形成了“一单两诺三参与”党建引领促脱贫模式,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当好群众发展的引路人,促就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干部队伍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体现。
党组织牵头定单,脱贫有方向。支部始终把组织引领贯穿整个脱贫攻坚中,通过牵头制定发展清单,积极探索路径、强化保障确保脱贫攻坚有序推进。一是党组织牵头绘蓝图。制定三张清单:脱贫计划清单、产业规划清单、设施改善清单。二是党组织牵头找方法。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制定“专合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政府帮扶+社会力量+农户”“三种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党组织牵头强保障。村利用“四固定”法开展组织生活,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和“三会一课”49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14次。
先锋带头践诺,脱贫有引领。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干部带头,党员领办形式,强化党员“带头”作用。一是干部带头承诺。村根据脱贫规划,制定年度清单,接受群众监督,对标精准施策。二是党员带头践诺。干部队伍成员根据年度目标任务,分别领办具体任务,领办事项完成情况直接与年终考核结果挂钩。
全员共同参与,脱贫有成效。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法宝,在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下,全村形成“党员干部争当带富模范,贫困群众争当奔康先锋”良好局面。一是党员参与示范。开展“党员助力”行动,支部委员李炜在2017年创办成立了赖家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8名党员、带动98名群众加入专合社。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行动的党员王加才发展林下养鸡1000只,带动贫困群众发展林下养鸡5000只。二是人才参与献策。结合农民夜校,邀请“土专家”、田园人才授课。三是群众参与自建。群众发展意识得到转变,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来,带动贫困户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耐受苦瓜一样的苦”铸就脱贫攻坚信念支撑
脱贫攻坚是一项持续工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行的。吃苦是成功的基石,任何事情想要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奋斗和努力,没有吃苦精神就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也不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村干部们牢记“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俗语,锤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和决心,坚定脱贫攻坚的信念。
2014年,红胜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据统计,当年红胜村有贫困户70多户,29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17%以上。全村近半村民都住的土坯房、危破房。当地甚至有俗谚:“嫁人莫嫁红胜郎,上无片瓦下无粮。”
贫困村的帽子就像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村支部书记罗明安的心头。眼看周边的村庄团结在“鼎新牌”蔬菜的金字招牌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个退伍多年的老兵不止一次地在支部会议上发狠:“我们要坚定信念,作为党员和带头人,我们要吃得常人不能吃的苦,耐受别人不能忍受的痛,必须要脱贫、要摘帽,要带领乡亲走出一条致富的康庄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红胜人,罗明安了解,制约红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村上在2014年时,全村的山坪塘只有5口,没有一米水泥路,基础条件极为落后。有了提升改造的方向后,罗明安和村两委成员积极行动起来,每天积极的奔走于村镇县,早出晚归,向镇上汇报脱贫思路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向县上争取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另外还要向村民通报当前争取项目的进展情况,预先与农户商量好,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占到部分田地,协调解决矛盾。期间,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问题,农户也有不满,但罗明安和村两委成员并没有放弃,而是越挫越勇,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吃苦耐劳品质继续为村为民工作。
2015年底,罗明安接到电话:“修路的批文下来了!”罗明安一愣,之后狂喜。他大步冲进村广播室,通过广播向全村通报了这个喜讯。之后的几天,罗明安的电话响个不停,“很多村民打电话询问是不是真的?什么时候动工?包括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打电话回来问……毕竟我们盼了那么多年了。”
公路竣工验收那天全村轰动,不少村民换上新衣新鞋像过节一样走村道去赶场。有村民欢喜地说:“有了这条通向外面的水泥路,我们村再也不是孤岛了!”目前,村上有硬化道路10公里(3公里村道路,7公里组道路),泥结碎石路18公里,蓄水池22口,农田高标准改造400亩,“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00平方米,村卫生室71平方米,村文化室71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广场800平方米,村级通信网络信号稳定。
吃苦耐劳是干部扶贫路上的基本要求,只有践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干、坚持不懈做。如今,脱贫攻坚已到收官的关键时刻,所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巨大,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还有很多。村干部表示,他们将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勇挑重担,想民之所想,办民之所事,坚定脱贫攻坚胜利信心,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发挥茄子一样的韧”促就脱贫攻坚产业支撑
要想贫困户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产业是关键。村干部根据红胜村地形地貌的独特特点,整村既有丘陵山区又有广阔平坝,立足村“坝上”和“坝下”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村的种养殖业。“坝上”的中性和微酸性土壤居多、气候条件好,有成片的林地,最适合发展生态的林下养鸡和柑橘、油茶种植。“坝下”土地平坦、水源充足,适合发展大棚蔬菜、水稻种植、稻鱼养殖。红胜村的发展策略得到了当时县农工委、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不仅每只鸡苗补助10元,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还享受围栏35元/米的补贴。村干部积极与镇县农业部门专家对接,整合田园人才孵化器,农民夜校等平台,邀请具有专业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分类别地对村种养殖户进行知识技术培训38次,培育种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25人,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6户,推动了产业发展。全村现有大棚蔬菜1000余亩,水稻种植+稻鱼养殖+再生稻1000余亩,柑橘+油茶种植1000余亩,生态放养鸡10000余只,形成了独特的“一万三千”产业。红胜村实现了户户养鸡鸭,房前屋后种柑橘,块块水田养稻香鱼的繁荣景象。
村干部将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抓紧抓实抓细,采取“市场引导、村民合力、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举措,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为贫困户脱贫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换取百姓番茄一样火红的日子”成就脱贫攻坚数据支撑
脱贫攻坚的成效不是我们说了算的,最后还要看贫困户的收入上去没有。村干部根据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扶贫先扶志”“一人一策”“以强带弱”的具体帮扶措施。
黄光荣是红胜村2组村民,因岳母长期患病,女儿尚在读书,黄光荣一家在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两委在走访中了解到,黄光荣夫妻希望能通过种菜脱贫,但是缺乏相应的种植技术,立刻制订了相应的帮扶措施。目前,51岁的黄光荣已经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在镇村两级的支持帮助下,他建起了18个蔬菜大棚,正在积极探索大棚无土栽培。走访过程中,他笑着对我们说:“岳母看病有医保,女儿读书学费能减免。镇村还推荐我参加脱贫技能培训,产业到户资金和小额扶贫信贷又解决了我的资金难题,再不脱贫站起来,我就太对不起大家了。”
9组的刘东银是典型的贫困户,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是弱智,家里家外全靠刘东银一个人操持,全家四口人,人均年收入不足一千元。每年的冬春救助,刘东银家都在榜。刘东银家是土墙房,年久失修,是村里有名的危破房。为了改善刘东银一家的居住条件,排除安全隐患,村两委一是将其纳入危破房改造名单,二是争取爱心捐款,三是鼓励刘东银发展养殖业筹集房款。目前,刘东银一家告别了危破房,住进了砖瓦房。刘东银一家的院坝、道路、水井、用电等方面,都在扶贫资金和爱心捐款的帮助下焕然一新。刘东银也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发展家庭养殖,牛、羊、鸡、猪,年年出栏,年年创收。目前,刘东银通过努力实现了家庭人均年收入上万元,不但还清了欠款,家庭生活也有了极大改善。他说:“感谢镇村领导和好心人对我们一家的帮助。尤其是罗支书,怕我吃亏,回回卖猪卖牛羊他再忙都要过来,帮我看秤、讲价钱。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一家才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在镇村干部的领导帮扶和其他各方力量的协同帮助下,红胜村的贫困户中,2016年有2户脱贫,2017年有21户脱贫,2018年有3户脱贫,现已全员脱贫且脱贫成效稳定有效,并被授予省级扶贫示范村称号,彻底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火红的幸福日子。
红胜村以蔬菜精神将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村容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户的日子越来越好。以后,红胜村将继续以蔬菜精神贯穿全部工作,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后,继以往之热情,做实乡村振兴,将红胜村治理更上一个台阶,建成美丽新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