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雕绘就幸福路 沿滩区64岁民间手艺人的传承

2022-05-06 14:15: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国庆

牟丽 四川在线记者 文铭权

一捻、一压,用细铁丝环绕固定,几根枯稻草经过手艺人的编织,不一会儿变成了小鱼、小老虎、小女孩,然后再添上须毛、眼睛、口鼻等,一件件活泼可爱又极具艺术感的草雕工艺品就诞生了。

在沿滩区永安镇罗声道家里,随处可见他精心编织的工艺品,作为当地有名的草雕、草编技艺传承人,他制作的手工艺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沿滩区永安镇的一张响亮名片。

家乡技艺 耳濡目染结缘草雕

今年64岁的罗声道,是沿滩区永安镇云丰村7组的村民。自幼父辈们就用稻草编织草鞋、草席作为日用品,闲暇时也会编织草帽补贴家用,偶尔还会编各种小动物作为玩具给他打发时间。耳濡目染下,罗声道对这种编织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时候,看着一根长长的稻草变成实用又精美的工艺品,觉得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罗声道说。“很小我就跟着父辈们学习编织技术,那个时候做编织全凭兴趣,没想到后来会变成我的职业。”

1983年,罗声道25岁,那年自贡彩灯公园广招手艺人,年轻的罗声道前去应聘,靠着从父辈那里打下的手工基础,罗声道成为彩灯手艺人中的一员,从此便在彩灯制作这一领域精耕细作了33年。

2015年,永安镇引进自贡彩灯之乡文化产业集团公司,以彩灯的丝架制作技艺,搭配上废弃稻草,带来一种新的文创艺术形式——草雕。“镇里有了大公司,教我们新的制作工艺,制作草雕和制作彩灯有相似的地方,我学的很快。”数十年来积累的手工艺制作基础,帮助罗声道快速上了手。

草雕的制作过程非常枯燥,让光秃秃的彩灯丝架变成一件外形饱满的工艺品,需要编织者心无旁骛、耐心细致,往往一坐就是一天。“我就是想让自己手中的这捆稻草,‘雕’出各种花样,变成一件艺术品,这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在与罗声道的交流中,他流露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变废为宝 草根手艺走向国际

“稻草烧掉很可惜也污染空气,现在变废为宝,通过设计把它做成工艺品,来参观的人都很喜欢。”罗声道高兴的说着。

近年来,沿滩区永安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中国彩灯之乡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充分利用当地彩灯制作资源,号召传统手工艺者制作草雕,“中国彩灯之乡·草雕节”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一大品牌。

“一开始只在镇上做,后来组织我们去成都,再后来我们又到了广东、海南、河北、湖南......从来没想过我们的手艺有这么多人喜欢。”罗声道向记者讲述着他的草雕之旅......

2017年,罗声道凭借着出色的手工技艺,与自贡中艺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远赴海外,为国际友人带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特色草雕艺术作品。

“外国人很喜欢我们的草雕作品,看到他们连连点头,我就知道我这一趟来对了。”一提到国外的经历,罗声道很是兴奋,虽然在国外语言不通,但是他能感受到自己做的东西受到了赞赏。

非遗传承 传道授业振兴乡村

如今,雪鬓霜鬟的罗声道还在辛勤的进行编织艺术创作,对草雕艺术的未来,他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想让更多年轻人来学习这项手艺,让中国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只要有人肯学,罗声道都会不遗余力的教授他们草雕技艺,几年来,罗声道已教会20余名当地年轻人,并带着他们去往全国各地进行现场制作。

自2018年沿滩区委区政府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决策部署以来,集中力量打造的“中国彩灯之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成效显著,示范片区内仅从事彩灯及相关行业人数近3000人,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陆陆续续返乡创业或就近务工。

“这几年草雕制作很火爆,我经常跟着罗师傅一起去外省做草雕,一站大概能挣三四万。”永安镇云丰村的曾桂祥给记者介绍到,草雕及彩灯制作论“站”,一站大约二十来天,超过五十天算两站,美工钳工一站下来三四万,一年(最多八个月时间)下来有20来万,电工裱糊一站也有一两万,算起来也有十几万,草雕制作绝对算得上高收入。

“制作草雕,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使我的内心得到了满足。虽然我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觉得自己依然充满干劲!”罗声道说,“我有信心把草雕技艺教给更多人,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把这种民族工艺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