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记忆(一) 东锅厂:三线建设催生出的自贡工业“大哥大”

2020-09-13 11:24: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国庆

四川在线消息 陈桥 记者 文铭权 秦勇

8月20日,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在辐射废锅气化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制造完工的“华宜气化炉”,成为世界单炉最大干煤粉辐射废锅流程气化炉。该设备单台成套重量达1200多吨,总长度超过52米,日投煤量达3200吨。

这个至今仍在不断创造发展辉煌辉煌的企业,其前身正是自贡“三线建设”史上著名企业——东方锅炉厂。

 

▼从江油到自贡:

1965年成功落户盐都

东方锅炉厂,长期被自贡人民亲切地简称为东锅厂。

1958年,中央曾规划在四川建设一套发电设备制造厂,并选址于德阳,并于当年10月动工兴建水利发电设备厂(即后来的东方电机厂)。但规划中的汽轮机厂和锅炉厂因故暂停。

1964年,根据当时的国际冷战局势及中国所处的恶劣的周边环境,党中央作出要“立足于战争,立足于早打大打”的判断,作出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电设备成套上马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但根据当时的新形势和国家对三线建设的要求,汽轮机厂和锅炉厂已不适合集中建在德阳所在的川西平原之上,须得重新选址。

1965年3月中旬,时任哈尔滨锅炉厂副厂长的朱纯,奉命带队从东北入川,负责东方锅炉厂的选址和建厂筹备工作。

朱纯等人在一机部第二设计院人员的配合下抓紧选址。在成都与四川省计委商定选厂方向时,被明确告之,成都、德阳、绵阳一线均不能布点。要到广安、达县、广元、旺苍、威远、高县一线去踏勘。

1965年5月29日,一机部批准东方锅炉厂定点在四川江油禅林寺,由哈尔滨锅炉厂包建。于是,踏勘工作顺利开展,哈尔滨锅炉厂也运来了第一批物资。

但在同年8月,当把勘察工作和资料正式交付审查时,西南规划会议做出决定:由于江油工业布点太密,将东锅厂迁往西南。

接到通知后,朱纯和一机部李达先局长前往自贡,先看了舒平火车站附近原化工机械厂的厂址,经与自贡计委苑心斋主任等商议后,双方均同意将此地作为东方锅炉厂厂址。

同时,为多选几个点作比较,朱纯一行还到内江踏勘了几个地方,认为均不如自贡。随后,对舒平点开展目测和调查,赶制建厂示意图。

随即,一机部部长段君毅亲自入川,经与多方研究,最后决定:东方锅炉厂厂址选在自贡马鞍山下,原来在此安排的机床、空压、铸造各厂等,均为东方锅炉厂让路。

1965年9月底,东方锅炉厂开始从江油到自贡的搬迁工作。同年10月下旬,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意因厂址变迁引起的变更意见,并改批计划任务书。

1965年11月,国家计委和建委以(65)基字966号、(65)基字197号文下达了四川省迁建项目计划。1966年3月5日,东方锅炉厂基建工程在自贡市马鞍山下破土动工。颇多周折的东方锅炉厂终于正式落户自贡。

 

▼厂名溯源:

为何明明地处西南却名为“东方”?

时任哈尔滨锅炉厂副厂长、党委书记朱纯,无疑是东方锅炉厂的主要创建者。

1965年3月,朱纯从哈尔滨锅炉厂来到四川,负责选址及筹建东方锅炉厂。

资料显示,朱纯到当时的机械工业部领取工厂印章时,共领到了两枚印章,一是“东方锅炉厂”,另一枚是“东方汽轮机厂”。

三线建设时期,根据国家战略部署,锅炉厂是建设在祖国的西南地区,那为什么会取名“东方锅炉厂”呢?

关于“东方锅炉厂”厂名的由来,朱纯曾在回忆记录中有所记载——他曾经在同机械工业部的同志闲聊时得知,锅炉厂以“东方”为名,当时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有关。工厂建在中国的西南,厂名却以“东方”命之,这样可以迷惑敌人,取得声东击西的效果;

二是取“积极向上”之意。《史记·历书》记载,“日归于西,起明于东”,因此中国人将东方视为吉祥、光明、气壮、豪迈的意思,将东方看作向上、发展的象征。而上千年的积贫积弱,是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共和国有着强烈的向上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创业艰难:

“东锅精神”感动几代人

▷1966年1月,中共东方️锅炉厂总支委员会成立,朱纯任总支书记。

▷2月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65)711号文,同意在自贡市马安山地区筹建东方锅炉厂,党组织关系由自贡市委领导。

▷3月5日,东方锅炉厂建设正式破土动工,并举行铁路开工誓师大会。5月10日,300米长的铁路隧道工程开工。

▷5月11日-13日,东方锅炉厂扩大初步设计审查会在自贡市沙湾招待所召开,审查设计坚持“靠山、分散、隐蔽”和“厂社结合”的原则,贯彻“干打垒”精神,建厂投资约为8600万元。

▷6月15日,一机部批准东方锅炉厂扩大初步设计方案,其设计纲领为年产600mw电站锅炉、9000t化工炼油设备容器、1853t锅炉辅助机、300t蒸发量工业锅炉、2套8台454产品、配套阀门450台,总投资9343.26万元,由哈尔滨锅炉厂、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新建机器厂、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联合包建,建设期定为1966-1970年期间,共5年。

▷11月5日,施工现场党委成立,朱纯为书记,金圣奎(建工部一局五公司党委书记)为副书记,委员9人。成立施工现场指挥部,焦成斌(建工部一局五公司经理)为指挥长,赵成灿、王永勤、亢平安(建工部第三土石方公司35大队副队长)为副指挥长。按照以“三线建设战略思想为指导,争取1968年出产品的具体要求为依据”要求,加快建设。

▷1967年,东锅厂基建计划投资额为5881.9万元,占建厂投资9300万元(包括热工所707万元)的63.22%。

全厂建设区域用地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厂生产区用地面积为45.6万平方米,全厂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4.5万平方米。

重点实施“三通一平”。包括:一、二、四厂共1.8公里的公路干线;工厂供水工程。即新建供水加压站及直径300主干管280米,厂区供水干线直径250.700米,直径200.500米;电力供应。一是正式电源,再就是备用电源;铁路专用线建设(包括302米隧道工程)。

据多位决策者和建设者回忆,当年,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东锅建厂曾遇上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是建筑材料需要量大。在施工图还没有交付之前,有关专家按结构类型和建筑面积概算,木材需要10000万立方米,水泥17000吨,钢材6500吨。工程需要砂3万立方米,石材12万立方米,砖1500万块,总计约34.5万吨。

二是施工人员短缺。当时建工部将任务下达给一局五公司施工,该公司有四个工程处,总施工力量有4000人左右,但因为公司还有其他任务,为建设东方锅炉厂最多能搬迁2个工程处过来,也就是1000-1500人。而事实上1968年东锅厂建设的实际所需的主力军约4500人。

三是建设民工力量不足。根据1967年的施工量,在高峰期共约需4500-5500名民工,其中:五匠1000-1500名,投入到施工任务的民工平均在3000人左右,这部分力量留用于1967年年施工处,尚缺3500-4000名左右,而关键是“五匠”的缺额,需要向省、市领导汇报,以便求得支持和解决。

四是运输能力不足。 1967年施工工厂建设的运输量异常大,尤其是地方大宗材料多靠汽车运输,从码头至工厂中心仓库,运输总量约达35万吨之多。按汽车正常日运输量和工期要求计算,施工单位能够调入50台汽车,组织300台架架车,才能基本适应施工需要。

客观上,在60年代末期,在地处川南腹地的自贡,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困难重重,但英雄的东锅人和自贡人民,通过百般努力,最终战胜各种困难,确保了建设工期如期完成。

作为典型的“三线建设”企业,东方锅炉厂从1966年3月5日破土动工,到1971年12月26日投产验收。

新建成的东方锅炉厂完全体现了中央“靠山、分散、隐蔽”,以及“亦工亦农,厂社结合”的原则,使工厂在建制上把社会功能都集中在了厂内,“工厂可以不同社会接触而保持自己的正常运转”。

 

▼土洋结合:

东方锅炉一鸣惊人

1970年初,东锅人成功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台锅炉。

“东方锅炉厂正式开始生产,其产品是为渡口市一个战备电站制造一台5万千瓦的电站锅炉。”至今仍健在的生产者张大爷回忆说,其时,东锅厂的基建安装还未全部完成,生产设备还没有完全配套,工厂还没有完全形成生产能力,开工生产相当仓促。这也正是东锅人实践当时大力提倡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

史料记载,当时的东锅厂,用土洋结合的方式,造出了第一台200t/h锅炉汽包。那时,工厂的空气预热器车间职工在无厂房、无设备、无技术力量的情况下,借助其他车间场地生产完成了第一台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蛇形管车间首先完成220t/h锅炉上部煤器的制造任务;供应部门及时组织人力催交,调剂物资,满足生产需要。设备不配套,就指定专人负责解决,对关键的非标准设备组织三结合试车,验收班子,做到试车一台,验收一台,使用一台。

就这样,凭借群策群力,万众一心之努力,东方锅炉厂自己设计的第一台配50Mw机组220t/h高压锅炉,提前于1970年12月25日制造完成。时至今日,东方锅炉厂的员工,仍将这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锅炉看作是自己的“成人礼”。

同样在1970年,上海锅炉厂为姚孟电厂生产出我国第一台300Mw机组强制循环双炉膛up炉。东方锅炉厂广大员工认为上海能出300Mw机组的up炉,我们也能够产出有东方特色的300Mw机组锅炉来!于是向国家主动请战,要求生产东方配套的300Mw机组锅炉。

1973年,东方锅炉厂总工程师陈振荣等人去北京参加计划会议时,再次提出请求。后经部、局研究认为,东方三厂(东方锅炉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可以生产600Mw机组,并决定成立联合设计小组,进行方案设计。

1974年9月,四川省机械厅非常重视,专门成立“30万”办公室,准备抓紧工作,在省内配套,以此带动地方工业发展。之后完成了施工图纸,年度内组织1800吨主要钢材进厂。

但由于国家燃料政策改变,致使油溪工程下马。东方锅炉厂刚开始起航的300Mw机组锅炉生产搁浅。

1981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山东邹县建一座烧煤压油的大型坑口电厂,需要4X300Me机组,要求分两期建成。

水电部曾派人三次去上海商谈技术问题。然而因技术改进等问题,出现意见分歧,合作未能成功。

在此情况下,水电部、西北电力设计院、山东省电力局找到东方锅炉厂,要求搞一个自然循环汽包炉的方案,与上海炉型方案相比较,进行一道审查。

东锅厂立马进行专门研究,认为国内电网采取自然循环汽包炉比较理想,今后也是大型锅炉的主要发展方向。于是,就做了一个自然循环汽包炉的方案。就这样,已经“冷冻”了7年的300Mw锅炉工作又出现生机。

1981年11月15日,由电力部建设局局长主持,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山东邹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通过技术、质量、进度、价格等多相比较,会议同意采用东方锅炉厂的自然循环汽包炉方案,因为它针对燃煤特性,适当放大了炉膛断面,此举得到用户的赞许,表示要转向东锅厂订货。

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东方锅炉厂首台300Mw机组自然循环汽包锅炉于1985年5月30日全部制造完工,安装在山东邹县电厂。

这台“热效率高,水循环可靠,不投油稳燃,负荷低”的大锅炉,高70米,重9200吨,被“东锅人”骄傲地誉为“振兴炉”。就是这台“振兴炉”,1988年12月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1989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东锅厂,因为国家大三线建设的历史机遇在自贡落户,后又在自贡不断发展创造辉煌,给自贡人民留下了许多“三线建设”的珍贵记忆,是自贡工业文明难得的“活化石”。

2019年9月18日,由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制造的年产220万吨戴维技术甲醇合成塔,在东方锅炉德阳制造基地完工并发运。这是采用戴维工艺技术的甲醇合成塔在我国首次实现国产化,将有助于降低相关领域的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打破国外对该制造技术的垄断。

如今,东方锅炉已成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核心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大型化工容器制造领域先后成功制造了多个大型煤气化炉产品,涵盖国内外最先进的六种类型与技术流派。

沐浴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春风,自贡抓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面对新定位新机遇,我们期待,自贡"东锅厂”将继续谱写发展新篇章,助推自贡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努力走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新路!

(本文图片由自贡著名收藏家陈桥先生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