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千重浪 看“中国再生稻之乡”富顺增产增收之路

2023-09-22 23:05: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国庆

周嘉 刘瑞

9月23日,农历秋分节气。这一天,将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眼下,在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中稻+再生稻”核心示范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1200亩再生稻抽出健壮的稻穗儿,满眼“稻菽千重浪”的动人景象。

这是富顺县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富顺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牢抓实粮食生产,向土地要粮、向科技要粮、向扩种要粮,粮食产能稳定向好发展。今年,富顺县水稻播种面积49.3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43万亩,预计水稻总产量将达到31.5万吨,其中再生稻超过5万吨。

守“粮”田

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9月19日,耀眼的阳光下,富顺县童寺镇栗寨村高标准农田里这排大字显得分外醒目。这片土地是今年该镇实施的“中稻+再生稻”绿色高质高效、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建设基地之一,通过集中整治、土壤改良、完善灌溉与排水等建设,呈现田成方、田埂直、渠通畅的大田景观。

栗寨村党总支书记曾佐国说,这片高标准农田采用“集体经济+农户”模式规模化种植高粱、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高标准农田用工少,浇水、排水省时、省力,摆脱了过去土地零碎又分散、农村劳动力短缺、机械化无法实施等限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如果说今年建成的栗寨村高标准农田还是“基础版”,那么,在童寺镇老寨村就可以看到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在老寨村小地名叫“学堂冲”的山坡下,高标准农田里稻浪滚滚。2020年,富顺县与湖南隆平种业公司开展再生稻研发项目战略合作,共同组建富顺县再生稻研发中心,实施“中稻+再生稻”项目。老寨村被规划为童寺镇“双再生”稻粱产业园区核心区,总投资4500万元,启动“双再生”稻粱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该村利用高标准农田种植高粱、水稻,产量突破76万公斤,产值达268万元,带动村民增产增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富顺县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通过构建县、镇、村(社区)田长制责任体系,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动态清零行动等一系列举措,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同时,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通过加快高效节水灌溉、灌渠配套、河堰拦坝、蓄水池、山坪塘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近年来,全县恢复耕地1.9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28万亩,整治撂荒地3.54万亩。

眼下,富顺县正围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以建设四川乡村振兴先行区为目标,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速推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施“粮”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富顺县再生稻蓄留面积占全省再生稻面积的十分之一,产量约占全省再生稻产量的八分之一,是全国再生稻总产量第一个上5000万公斤的县。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字“富顺,再生稻之乡”。这一系列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勤劳的富顺人不断探索、研究、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实践。

今年3月,代寺镇李子村的智慧育秧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包含了播种流水线、营养土制作存储区、种子处理区、秧盘堆放区、暗化催芽室、辅助功能区等。“这条育秧生产线的秧盘在楼上,通过机械传送带有序运送下来,然后一路过去,覆土、把土分成条播状、洒水、撒种、再盖土、再洒水,然后机械臂码盘、再由叉车送入暗化室进行暗化出苗,整个智慧化流水线实现数字化控制。”智慧育秧中心技术员表示,该智慧育秧中心,从调光到控温、从播种到喷淋、从空间到地面,都是智能控制。

科技赋能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水稻育苗可以缩短10天,一个种植季就能育苗两次,达到700亩左右,是传统育苗效率的一倍。”技术员介绍说,这个占地约2亩的智慧育秧中心可以进行水稻、高粱、玉米及蔬菜的智慧育秧,一次性育苗300多亩,全年可以培育各类粮食作物秧苗100万盘。相比传统的育秧技术,育秧周期缩短、病虫害大幅减少、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是富顺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富顺县坚持科创赋能,建成川南首个稻粱大数据中心。同时,持续深化与隆平高科公司、四川省酿酒专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产研合作,建成“一院四中心”,即专家大院和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训中心,组建农科专家技术顾问团实地技术服务,精选推广晶两优534、宜香优2115等优质品种,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育“粮”种

确保粮食丰产增效

金秋时节,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古佛镇凤仪村,蓝天白云下,田成方、埂取直、渠相连、路相通,连片的水稻田孕育着无限的生机。7月下旬,凤仪村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镰收割水稻。该村地处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是富顺县10万亩“中稻+再生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园区的一部分。该村中稻品种以晶两优534和兆优5431为主,经实收测产,头季稻平均亩产650公斤。种植户们在保证中稻颗粒归仓的同时,还要兼顾再生稻蓄留。

“一种两收,两季上吨”(“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量超过1吨)是“中稻+再生稻”最大的优势。今年,古佛镇建立了以凤仪、田边、天洋、冯坪4个村为重点的“中稻+再生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91万亩,蓄留再生稻面积2.65万亩,预计有收面积2.45万亩,统施粒芽肥420吨,头季稻平均亩产656公斤,再生稻预计平均亩产280公斤,高产田块再生稻预计亩产可达400公斤。

“园区常年种植水稻20余万亩、高粱10余万亩,年产量30万吨。”相关负责人介绍,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产业园属富顺县现代农业规划的富东优质粮食生产翼,以稻粱产业为主导,横亘代寺、童寺、古佛等多个乡镇。园区已规划建设“三核三区一中心”:代寺优质稻粱核心区、童寺古佛“双再生”核心区、童寺“高粱+再生高粱”核心区,童寺代寺米业加工区、万寿长滩酒业集中区、青山岭龙贯山森林旅游和康养区,富顺县现代物流综合配送中心。已建成30万亩优质“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建成5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

与此同时,富顺县在园区大力推行“中稻+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田埂大豆高粱(玉米)”模式,亩产中稻650至700公斤、再生稻250至350公斤、田鱼150至200公斤、田埂大豆高粱(玉米)30至50公斤,每亩总产值超过5000元,实现“吨粮田五千元”。同时,突出品质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提升粮食品质,注重推动“粮食+工业”“粮食+电商”“粮食+旅游”的“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最大程度保障粮食增产增效。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放眼千年古县富顺沃野田畴,“再生稻之乡”的美好故事正在续写。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