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提升稳定脱贫质量

www.scol.com.cn (2019-07-09 15:50:0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杨国庆  

如今,自贡市富顺县狮市镇马安村一派生机盎然:一排排农村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村道和便民道平坦舒适;全球最大浓缩果汁生产商—陕西海升集团和广东圣果园公司发展的标准化柑橘基地漫山遍野,优质柑橘不仅帮助群众增收,还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通过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成为了农旅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新农村。

近年来,富顺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聚力探索丘陵地区“插花式”精准扶贫新思路,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打响脱贫攻坚战,形成“产业兴、生活美、乡风淳”的新格局。该县“插花式”扶贫的有效做法得到省委书记彭清华的肯定,他在走访贫困户时说道:“看到大家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感到十分欣慰。大家生活的显著变化,是国家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缩影。”

强机制 引领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中,该县强化机制创新,建立“54321”资金整合机制、“54321”结对帮扶机制、“161”工作推进机制、社会扶贫机制、返乡创业扶贫机制、民生“五有”保障机制等六大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力量,形成一个“拳头”推进脱贫攻坚。

“54321”资金整合和结对帮扶机制,解决“钱从何来、谁来帮扶”问题。富顺县按照“每年上级涉农专项资金不少于50%、结转资金不少于40%、预备金不少于30%、新增财力不少于20%、土地净收益不少于10%”的标准投入脱贫攻坚。近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39亿元,其中用于“两不愁三保障”的资金达19.84亿元;全县31名县级领导、564名科级干部、14721名帮扶干部全部到村入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

同时,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1个工作保障组、6个重点工程推进组和1个督促检查组,每个工作组确定一个牵头单位和若干责任单位,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脱贫攻坚,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富顺县在贫困村建立企业家分级帮扶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户重点企业进行帮扶。目前,共吸引千余名志愿者参与扶贫,筹集社会扶贫捐款5300万元。

育产业 推进业兴家富

“还要扩大饲养规模,要把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该县骑龙镇龙须村的张德才,凭借农业园区优势和自身努力,通过养殖黑山羊脱贫致富,治好了病,修好了房,并成立养羊专合社带动10余户贫困户养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该县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苗仙湖等五个10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园区带动兴产业。强化园区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将贫困村全覆盖纳入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目前,五个农业园区发展柑桔、稻梁、蔬菜等三大特色产业40万亩,园区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示范带动34个贫困村72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强化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严格按照绿色生态的要求引进产业,全县34个贫困村均有一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投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铆紧利益联结促增收。坚持把贫困户聚集在产业链上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从机制上促进脱贫致富。积极探索“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家庭农场+贫困户”、“科技引领+公司运营+贫困户”、“村集体公司+贫困户+互联网”等多种发展模式,将85.2%的贫困人口牢牢聚集在产业链上。去年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户均增收2500元,产业收入平均增幅达27%。

培育主体谋发展。出台现代农业招商引资、返乡创新创业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和返乡人员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全县新培育龙头企业32户、农民专合社63个、家庭农场185个、种养大户369户,带动1.3万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吸纳25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建田园 打造美丽乡村

该县永年镇菜田村,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居鳞次栉比,村道干干净净。村上采取统规联建方式,将34户101名贫困户从环境恶劣的地方整体搬进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川南民居式的“菜田新村”。

在脱贫攻坚中,该县大力推进生态宜居新村建设,既用好用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也与加强生态环保相结合,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配套,打造川南特色新农村。

整合资金保投入。对实施D级危房改造的建档立卡户,在中省补助2万元/户的基础上,县财政额外补助1万元。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与深化增减挂钩等政策进行有效整合,降低贫困户个人出资成本,提高贫困户的建房积极性。脱贫攻坚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78亿元,1568户5063人搬入新居;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37亿元(其中县级投入4238万元),完成6127户危房改造任务,让全县所有贫困群众住有所居。

优化布局建新村。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凸显村庄秩序与山水格局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突出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确保新居建设环境美、质量优、宜居宜业。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联审联建”制度,针对所有集中联建点的新居选址、布局规划、设计风格、建筑形态和配套设施建设等,组建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评审组,与相关专家进行综合审定,确保规划科学、布局合理。

完善配套强服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配套建设贫困村路、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34个贫困村建成产业道230余公里、便民路270余公里;出台水、电、气和网络安装优惠政策,贫困人口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广播电视等实现全覆盖,贫困村“1+6”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文化室实现全覆盖,农村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提升。

多措并举美环境。在全县58个集中联建点配套建设排污设施、公共厕所等,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投用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模范卫生家庭创建活动、“我爱我家”系列宣传活动,改变村民卫生习惯,打造美丽田园新农村。

树新风 实现气正人和

该县板桥镇石龙村大力推进乡风文明,通过整合资源育新风、强化教育促新风、开展创建树新风,引导培养群众摈弃不良风气、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全村社会风气不断健康向上。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根本举措,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精神脱贫与经济脱贫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三治同进”工作模式,普遍形成“干群一条心、合力建家园”的新氛围,推进基层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发动群众强自治。全县318个村结合传统习俗、地域特点和产业现状依法制定村规民约,经审定公示后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把村务公开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年度考核。推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自治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建立红白理事会,成立乡风文明纠察小组,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切实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自律,提高群众对村级事务的治理能力和参与度。

思想引导强德治。每年分别举办“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主题讲座、感恩恳谈会300余场次,让贫困典型现身说法,懂得知恩感恩。同时在每个行政村开展道德评议,结合“道德模范”“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正反典型评议,切实兑现“扶贫先扶志扶勤、坚决不扶懒”的措施,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内生动力。推行“说事问事”德治模式。全县建立“和事佬聊天室”或“民情恳谈室”318个,由一批德高望重的和事佬或村两委干部接待村民“说事”,号召村组干部主动到群众中去“问事”,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建立民生诉求台账和矛盾纠纷调处台账,及时把握动态、化解矛盾问题。

多管齐下强法治。设立26个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和34个贫困村法律服务工作室,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实现贫困村法律援助全覆盖。降低法律援助门槛,设立精准扶贫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贫困村定期开办法治课堂,每年开展“以案说法·法律进乡村”、“法治文艺进万家”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不少于4次。以司法所为依托,建立人民调解微信服务专群,主动及时高效化解关系贫困户的诉求纠纷,不让他们因诉致贫返贫。(许鹏 刘蔓 侯林 宗庆有)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