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三个评价”折射大安何院村“第一书记”的担当

http://www.scol.com.cn  (2016-09-23 16:41:4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杨国庆  

“三个评价”折射城里姑娘的担当

——记大安区新店镇何院村“第一书记”王珊娟

9月9日上午,天空飘着绵绵细雨,刚刚讨论完贫困户养鸡场外接道路硬化工程的事,大安区新店镇何院村党支部书记范运英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养鸡场实地测量需硬化道路的长度。看着自己面前的“第一书记”王珊娟,范运英想起初次见到她时的样子,白白胖胖,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挺文静的城里姑娘。怎么也和眼前这个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执着前行的身影重合不上,心中不禁赞叹她的实干精神和担当。

支书的评价:

这个姑娘让人刮目相看

范运英说,第一次见到王珊娟是2015年8月的一天,她想城里姑娘多半会是娇生惯养的。这样一个“包袱”让满心期待“第一书记”到来的范运英心凉了半截,她想:别说带领大家脱贫攻坚了,能不能在农村生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让范运英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一个星期,王珊娟就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喜。区里组织巡查组到村上了解“第一书记”到任和脱贫攻坚工作,问及村上的情况,王珊娟张口就介绍道:“我们村有14个村民小组,523户1937人,其中贫困户78户249人。现有耕地1264亩,水田710亩,有效灌溉面积800多亩,林地面积300亩,水域面积102亩。”

“我们村距离新店场镇3.5公里,但基础设施滞后,共有5个组道路没有硬化。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加上本村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仅100毫米左右,有效灌溉面积逐渐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我们村的78户贫困户中,低保户有28户,因病致贫的46户,因残致贫的15户。通过入户调查,我认为我们村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因残致贫,劳动力缺失严重,文化程度较低……”

听着这一口一个“我们村”,范运英心里像抹了蜜似的,心说:“这个城里姑娘还真让人刮目相看,才几天就把村里的情况摸清了,是个干实事的人。”

村民的评价:

这个姑娘是条“汉子”

村里来了个“第一书记”,还是个城里姑娘。一时间,村里人对王珊娟议论纷纷,不过对于这些,何祖高根本没有功夫关心,他还在为儿子和孙女每个月的医药费发愁。

何祖高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子学得一手木工好手艺,在大城市搞装修,每月挣不少钱。11年前,儿子娶了媳妇,转年孙女也降临这个家庭,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不料,孙女的降生,正是这个家庭不幸的开始。孙女何艳玲患有先天性髋关节分离,二级残疾,只能坐卧,经过几次手术才能勉强站立,但每月还需大笔医药费。2015年,家里的“顶梁柱”儿子何强查出患有尿毒症倒下了,每个星期的透析费用,更是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幸好儿媳在外打工勉强能负担一定的费用,但对于两个病人的费用只是杯水车薪。望着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何祖高毫无办法,只能拼命在周边打零工贴补点家用。

得知何祖高的情况,王珊娟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个家庭。年初,区里和江苏立华集团合作发展一体化养鸡项目,王珊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何祖高,并帮忙申请下来一个名额,可是在动员何祖高上她碰了“钉子”。

“这个项目很好,投入劳动力不多,只需要照看一下就是,而且投资也不多,修建一个鸡棚要9万块钱,除了政策保障,养殖户只需要投入1万多块钱,一年能有4、5万元的收入。”任凭王珊娟说破天,何祖高就是不为所动。“别说1万多块,就是1块钱,我也不能随便乱‘挥霍’,这是儿子、孙女的救命钱。”何祖高心里想。

王珊娟也不气馁,一边反复上门做工作,一边想办法帮何祖高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向上反映,区里得知了与何祖高类似拿不出资金的贫困户的情况,积极研究措施,政银携手,多方共同为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启动资金难题。

“老何,建棚费用全部解决,你不用出一分钱,就给句话,你干不干?”再次来到何祖高家中,王珊娟开门见山地问。何祖高何尝不知道王珊娟是为了他好,面对不厌其烦登门,快把自家“家门踏破”的“第一书记”,他充满感激,也终于松了口。

说干就干,王珊娟第二天就带着何祖高到镇上递交申请,资金很快到位,不到3个月,鸡棚建起了。9月8日晚,看着公司送来的9300只鸡苗在鸡棚里撒欢,何祖高湿了眼睛。

别看王珊娟是个姑娘,但说话做事雷厉风行,言出必行。她就任“第一书记”仅1年时间,村里就有了大变化。5户贫困户加入一体化养鸡项目,完成坡耕地治理200亩,改造田土400亩,新建蓄水池4口、山坪塘3口,饮水工程8公里,新修建道路1.7公里,硬化道路4公里,新增变压器8台,危房改造21户。

种种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纷纷对王珊娟竖起大拇指:这个姑娘是条“汉子”,说到做到。

自己的评价:

我就是一个排头兵

村民的称赞让这个城里姑娘对肩上的责任更加敬畏。何院村基础薄弱,一个像样的产业也没有,虽然她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可从哪里入手?怎么干?“没有产业,就开发产业。我是这个村的排头兵,不能辜负乡亲的信任。”王珊娟暗暗对自己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珊娟和朋友一起吃夜宵,点了一份龙虾,结果被告知没有了。“龙虾需求量太大,馆子、宵夜摊子都需要,市场上批发都要赶早,很多时候都是到宜宾、泸州去买。”老板的话让王珊娟茅塞顿开。她立马开始跑市场了解行情,咨询农技专家了解饲养技术,得知饲养龙虾投入成本少但收益好,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已经非常成熟。对村民而言,养殖龙虾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为了保险起见,她在网上发布了一条信息,结果当天就有人打电话来预定龙虾。“最多的时候一天接了十多个预定电话。”这更坚定了她要带领贫困户养殖龙虾脱贫致富的决心。

经村三委研究决定,利用村里的产业扶贫资金,成立“支部+贫困户”的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60户贫困户加入,改造山坪塘20亩作为第一期的养殖基地。

“基础工作基本完工,专合社的申请也提交了,等到养殖基地修建完毕,就开始养殖,在10月份放虾苗,争取第一批龙虾在春节前上市,那时候的销量最好,价格最高,每户可以分到1000元左右。”村里支持,村民响应,一切都往王珊娟希望的方向发展。

“今年就要让半数以上人脱贫。”面对王珊娟的豪言壮语,村民们没有怀疑,只有和她一起向前走的信心。(曾鹏程)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