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大安区何市镇黄桷村“第一书记”韩余的扶贫故事

http://www.scol.com.cn  (2016-09-23 16:40:3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杨国庆  

村里来了位“80后”姑娘

——大安区何市镇黄桷村“第一书记”韩余的扶贫故事

8月25日一大早,大安区何市镇黄桷村的鱼塘波光粼粼,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在其中一口鱼塘里,五六个人在拉网捕鱼。随着渔网慢慢收拢,一片肥鱼跳跃的喜人景象映入眼帘。该村“第一书记”韩余满心喜悦,“这是由全村81户贫困户组成的自贡市红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第一笔收入。收成不错,有2000多公斤,能卖2万多元,之后还有4家预订……”

心声:不做过客全心办实事

去年8月,韩余来到黄桷村时只有28岁,村民们看到这个白白净净的城里姑娘后,有些失望,有人嘀咕着“咋就不派个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来呢,村民种什么、养什么,她这个外来人说了能算?”

韩余当时心里也很忐忑。黄桷村病人多、疯子多、单身汉多,全村81户贫困户中,病残和缺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就有45户,且“等、靠、要”思想较严重。

怎样才能为他们趟出一条脱贫致富路?韩余在扶贫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我虽然没有吃过农村的苦,但绝不能成为一个过客。我要和大家一起创造城里有的东西,走好路、用好电、吃好水……”

韩余任职后,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到田间地头和村民聊天,以便尽快进入状态。了解村情的同时,她在寻找适合该村脱贫的法子。去年8月20日的第一次走访,就给韩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黄桷村4组贫困户陈玉琴的土坯房中,84岁的老婆婆没有子女照顾,灶房窗户没玻璃、地下淌着水……

“朋友们,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些生活异常艰辛的人们,几场秋雨下来天气变凉了,如果您有不需要的旧衣物请联系我。”去年9月16日,韩余在自己的朋友圈、QQ、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信息。

消息一发出,就收获不少温暖:在广州做成衣生意的自贡小伙寄来40多件新毛衣,小区邻居拿着满满一大包衣物亲自送上门……5天后,两大车过冬衣物送到了贫困户手中。

实实在在的关心,捂暖了村民的心。

创新:转变思维成立专合社

解决了开展工作的问题,等待韩余的还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带去新思路、带领村民脱贫。

去年,黄桷村获得一笔26万余元的用于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以往做法,要么是注重公平,将资金分配到325名贫困人口手中,给他们买鸡鸭、猪来喂,再买些饲料。这样做,勤快的人把猪喂肥以后,吃的吃、卖的卖,第二年还是穷;懒的人能否养活这些禽畜都成问题。要么是注重效率,选择一些有劳动力又勤劳肯干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但因病、因残和缺劳力的这部分最困难的贫困户,却不能得到产业发展的机会和红利。如何兼顾产业扶贫的公平与效率,让产业发展更好更多地惠及全体贫困户,成为了摆在韩余面前的一大难题。

短期有实惠可以取得村民信任,培育优势产业才是长期规划。去年底,韩余大胆地提出将这笔扶贫资金用于建种养殖合作社,即按贫困户家庭人口数量化为股份,扶贫资金转变为发展基金,人人都是股东,年底享受分红;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还能在此务工增收。

经村“三委会”研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专题讨论决定,并经召开贫困户大会得到村民和贫困户的认可后,今年4月1日,自贡市红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这也是全市首个专门为贫困户设立的产业合作社。

专合社成立之初,底子薄、基础差,韩余慎重选择了风险小、收益稳的项目。村里有一位业主流转100亩土地种植大棚西瓜,每年种一季,有半年时间土地闲置,专合社便以极低的价格租用大棚,发展冬季大棚青菜种植,还与盐味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销路不愁;发展一体化养鸡,预计年出栏15万羽;利用村里现有优势项目,发展生态水产养殖63亩。

现在,在黄桷村扶贫产业连片区域,鱼塘中“四大家鱼”活蹦乱跳;养鸡场一期建设的三条标准化饲养棚搭建完工,等待着9月第一批2万多只鸡苗“进驻”;100亩大棚蔬菜地正进行喷灌设施配套,待时节一到即可栽种。

“这三个项目预计今年能让贫困户人均分红900多元,此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能在此务工增收,一天有30到50元收入。”韩余介绍说,专合社选举出由贫困户组成的理事会,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村“三委”组成监事会对生产经营计划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管,但绝不包办代办,充分发挥贫困户聪明才智,鼓励他们集思广益,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生产,目前有20到50名贫困户参与其中。

“每天都有活干,干得多挣得多。”57岁的李登源是黄桷村精准扶贫户之一,也是养鸡的一把好手,现在他不但能在家门口务工,想着自己在合作社入了股,李登源对未来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未来:项目可持续致富有“靠山”

一些贫困户依旧心存疑虑:专合社是个致富好法子,以后“第一书记”走了项目会“黄”吗?

看着红卫专合社搞得有声有色,不远的阮家村和王家村也动了心,他们也开始筹建起专合社,“主打”推出海椒、生猪、土豆、鱼苗和鱼腥草。“统筹3个村的项目资源,成立专合社联社,一同拓展销售渠道,会更有竞争力。”韩余表示,专合社运行成熟后,普通村民也能入股加入。另外,若有扶贫资金和捐赠金时,也会投入到专合社。

“她是个‘女汉子’,既有发展的眼光,又能吃苦、接地气。”何市镇党委书记杨鸿臻这样评价韩余的到来:当地村干部虽然在本村人脉方面占有优势,但发展的理念和视野不如韩余这样的外来干部;红卫专合社是黄桷村开展产业扶贫的一个试点,成熟后会向全镇推广。(周姝)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