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脱贫攻坚高歌猛进

2019-10-30 13:38:1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国庆

今年以来,自贡市富顺县把巩固提升脱贫质量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脱贫标准、坚持精准精细、坚持攻坚与防止返贫并重。聚焦产业增收、基础建设和问题整改,聚焦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创新“六大机制”,实施“六大工程”,结合主题教育,认真抓好作风建设,着力减轻基层负担。全年2户8人的脱贫任务圆满完成,34个贫困村、16833户52242名贫困群众脱贫成效得到巩固提升,半年考核位居全市第一。富顺县“插花式”扶贫的有效做法得到省委书记彭清华的高度肯定,他在走访贫困户时对群众说:“看到大家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我感到十分欣慰;大家生活的显著变化,是国家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缩影。”

强化政治引领,高站位推进责任落实

压实党政主责。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总挂帅,成立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抓,明确镇、村两级第一负责人带头干,多频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长常务会、领导小组会对全县脱贫工作把关定向、总体布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全程督导、跟踪问效34个贫困村具体工作,构建“头雁”引领大扶贫格局。

明确行业职责。将上级政策与县情实际相结合,研究制定年度22个专项、百日攻坚计划,把全县“一张图”细化为任务“多张表”,向22个专项部门、10个指标部门、90个帮扶部门“发点球”分解任务、传导压力。

突出精准帮扶。结合县域插花式扶贫特征抓帮扶落实,县上组建“五个一”结对帮扶、第一书记、干部驻村协调“三支队伍”,镇乡成立“五个一”或“三个一”帮扶专班,制定完善干部帮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落实“脱贫不脱帮扶”要求。

创新六大机制,高标准推进政策落实

建立“161”推进保障机制。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1个工作保障组、6个重点工程推进组、1个督促检查组,每组确定2名县级领导任总指挥,形成1个牵头单位和若干责任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解决“谁来抓”的问题。

建立“54321”资金整合机制。按每年上级涉农专项资金、结转结余资金、预备金、新增财力、土地净收益分别不低于50%、40%、30%、20%、10%的标准投向脱贫攻坚,全年整合各级财政资金3亿元以上,解决“钱从何来”的问题。

建立“54321”结对帮扶机制。落实正县级、副县级、正科级、副科级、一般干部分别帮扶5户、4户、3户、2户、1户贫困户责任制,全县所有县领导、近万名干部实现对贫困户的全覆盖结对帮扶,解决“谁来帮”的问题。

建立社会扶贫机制。在贫困村建立“大老板帮村、中老板帮组、小老板帮户”的企业家分级帮扶机制,落实万企帮万村工作要求,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户重点企业进行帮扶。在非贫困村建立企业定点帮扶机制,引导社会企业、在外成功人士开展结对帮扶。组建县公益联盟,将全县所有公益组织集中起来分片负责对贫困群众开展公益援助,全县共有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扶贫,筹集社会扶贫捐款5300余万元,解决“社会帮扶不成体系”的问题。

建立返乡创业扶贫机制。基于富顺是劳务输出大县、返乡创业大县的实际,积极将返乡创业与产业发展、创业需求、个人发展意愿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建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出台《支持返乡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和《返乡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设立1000万元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引导更多的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吸引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2019年,全县新增涉农企业18户、专合社8户、家庭农场123个,通过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2860余户贫困户持续增收,切实解决“谁来引领发展”的问题。

建立民生“五有”保障机制。出台《富顺县助推脱贫攻坚优惠政策》,对贫困户安装水、电、气、广播电视、互联网进行优惠减免,全年减免100万元以上。此外,全面落实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政策保障,牢牢兜住脱贫底线。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发放低保金、残疾人补贴等近5000万元;发放教育资助金、救助金1500余万元,落实助学贷款5762万元;完善医疗扶贫机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域内住院自付费用不超过10%,解决“民生需求”问题。

实施六大工程,高质量推进工作落实

实施新居建设工程。投入2608万元用于“低保、五保、残疾人”的危房改造,多方筹集资金330万元为大排查发现存在问题的92户贫困户提升了住房条件;投资1068.5万元改造土坯房2766户。

实施产业培育工程。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人口增收脱贫重要路径,创新多种益贫带贫模式,多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90%的贫困人口集聚在主导产业链上。一是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行“园区+业主+贫困户”模式。围绕“532”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贫困村为重点,规划布局苗仙湖等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特色标准化基地20万亩,形成“8+N”扶贫产业体系。贫困户实现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土地入股分红、自行经营等收益。二是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新型经营组织+基地+贫困户”模式。在尊重贫困户意愿,引导贫困户发展生猪、黑山羊、鸡鸭、柑橘、蔬菜等产业的基础上,34个贫困村均引进或培育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通过代养寄养、代种代收、订单销售等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增收产业。三是通过培养致富带头人,推行“致富带头人+协会+贫困户”模式。34个贫困村培养发展致富带头人103人,以他们为核心分类分项建立专业协会,与贫困户抱团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四是通过狠抓集体经济,推行“扶贫资金+村集体+贫困户”模式。34个贫困村建立产业扶持基金2240万元,非贫困村贫困户建立产业扶持基金780万元,10个贫困村投入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000万元。将相关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入股资金,领办创办新兴产业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按股分红,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实现人均6元以上,贫困户从中获取分红收益。五是通过拓宽销售渠道,推行“四川扶贫商标+扶贫农产品+贫困户”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四川扶贫商标申报认定工作,帮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硬件软件,创造条件申报成功6个,涉及农产品20个。将四川扶贫产品与消费扶贫相结合,创新第一书记代销农产品模式,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责任人采购扶贫农产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扩大供给规模、新办加工企业等带动贫困户增收。

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以200人以上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为重点,结合34个贫困村发展需要,累计完成村级道路新改建(含续建)160公里,完成投资6200万元。因交通条件的改善,新引进产业92个。

实施公共服务工程。规划建设“1+6”公共服务中心15个,配套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室、卫生室等设施。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208个(其中34个贫困村全覆盖)、“金融扶贫助农取款示范点”21个,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宽带网络全覆盖。实施技能培训工程。继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全力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致富能力。贫困村农民夜校每月开课不低于3次,非贫困村不低于2次。以技能培训为抓手,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分类精准梳理产业发展意愿和对象,有针对性的分期分批实施定点、定向、订单培训,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能掌握一项以上产业发展技能。全年已培训贫困劳动者542人,安置农村公益性岗位1461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88万元,扶持贫困户创业2人,发放创业补贴2万元,建成扶贫车间2个。

同时,以“德志”教育为重点,全力落实国扶办等13个部门《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意见》要求,深化“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同进,通过完善村规民约、选树先进典型、强化法制教育,科学使用歇帮机制等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懒贪比”陋习,树立贫困可耻、脱贫光荣意识,贫困户内生动力得到显著提升。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打好“生态牌”,引进以海升现代柑橘产业园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业38个;结合“四好村”建设,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突出问题整改,高要求推进成效落实

扎实开展精准帮扶“大走访”、“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实现贫困村、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访全覆盖,按期精准完成国扶系统及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录入。一是问题查摆成效显著。建立领导蹲点督导、巡回督查、政策咨询、工作提醒和交叉排查机制,确保排查“高效率”;坚持领导带头学、带头抓、带头促、带头督“四个带头”,落实排查“总部署”;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障指标、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三个重点”,完成排查“总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培训动员、工作保障、针对措施“四个有力”,确保排查“高质量”。二是问题整改有力有效。将大走访与大排查形成的问题清单进行比对,分类分级统计问题,建立“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整改台账,以发“点球”方式及时反馈给指标部门,由指标部门和镇乡共同制定整改方案,逐项落实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成效,问题整改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对87户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逐户制定措施,对标进行帮扶。截至9月30日,所有问题全面完成整改。

深化作风转变,高效率推进减负落实

按照中央、省、市、县“基层减负年”和“脱贫攻坚纪律作风保障年”工作部署,认真开展扶贫领域项目资金专项清理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治理工作,各镇乡、县级部门对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清理不留死角、整改不留余地。(许鹏舒甫斌伍怡朱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