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自贡大安区:精准扶贫 共建小康

http://www.scol.com.cn  (2016-07-04 17:03:5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杨国庆  

脱贫的底气从何而来?

——由大安区一个贫困户的信心看脱贫攻坚工作

日前,记者来到大安区何市镇黄桷村陈婆婆家中,她正坐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村民们在公路两旁种植金桂花树。“这些村民大部分是去年通过产业扶贫顺利脱贫的贫困户。”该村“第一书记”韩余一边询问陈婆婆生活、健康状况,一边向记者介绍。陈婆婆今年84岁,家中原本有7口人,今年春节前老伴因病去世,大儿子有智力残疾,去年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至今还在镇卫生院接受治疗;她还有两个儿子在外务工,但因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带着各自的儿女在外漂泊,一年也不见回一次家,她家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贫困户。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面对家徒四壁的困境,陈婆婆并没有一脸愁容,反而对未来的日子信心十足,“现在屋头很穷,但是我今年就能脱贫,明年还能住上楼房。”

到底是什么让陈婆婆如此有信心?在韩余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答案。

在黄桷村产业连片区域,两口水塘中间,有100亩大棚蔬菜,一旁的土地上机器轰鸣,一体化养鸡场建设正如火如荼。韩余说:“这就是贫困户的底气所在。”

去年,黄桷村通过扶贫开发和政策支持,实现“摘帽”,但仍然还有20多户贫困户,且大多数年老体弱或因病致贫,丧失劳动力,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我们用专项扶贫资金成立专合社,所有贫困人口都是股东。”韩余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黄桷村可用于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26万元,按照以往的做法,平均分配到325名贫困人口手中,人均仅有800多元。让贫困户仅靠这800多元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村“三委会”研究决定,利用这笔资金成立种养殖专合社,贫困人口人人都是股东,抱团发展产业,共同增收脱贫,“拿陈婆婆家来说,家中还有6口人占6个股份,仅年底分红就有7000元左右。”

“我们在专合社成立党小组,在贫困户中选拔2名党员和5名有发展意识和能力的村民组成理事会,负责专合社日常经营管理。村‘三委会’对专合社的生产经营计划、财务管理及技术人员聘用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但绝不包办代办,鼓励他们集思广益,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生产,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信心。”韩余说,专合社年初才成立,底子薄、基础差,村里想尽一切办法夯实专合社发展根基。村里有一位业主流转100亩土地种植大棚西瓜,每年仅种一季,有半年时间土地闲置,经村“三委会”协调,专合社以极低的价格租用大棚,发展冬季大棚青菜种植,并与盐味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确保销路。依托大安区“年出栏3500万羽一体化养鸡项目”发展一体化养鸡,预计年出栏15万羽。利用村里现有优势项目,发展生态水产养殖63亩。“这三个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全村贫困户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此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仅可在专合社务工增收,村里的业主也优先聘用贫困户。

“黄桷村种养殖专合社是该村去年‘摘帽’以后,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镇开展产业扶贫的一个试点,成熟后向全镇推广。”何市镇党委负责人介绍,该镇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以来,首先开展地毯式摸排,逐户了解贫困户需要什么,做到精准识别。以提高农民种养技术和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工人和致富带头人。今年以来,先后开展苗木管护、蔬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专题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350人次。

通过整合农村危房“双挂钩”、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项目,配新改扩和环境治理,逐步实现群众居住条件改善。今年,已规划黄桷村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65户,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实施旧村落改造5至8个,提升200多户居住条件。“我们动员新建房屋的村民将原有房屋置换给无力新建和改造房屋的贫困户,同步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

(李程煜 曾鹏程)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